"远牧牛":村外草地去放牛,
"绕村四面禾黍稠":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 稠:茂盛。
"陂中饥乌啄牛背":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
# 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乌鸦落在牛背上啄食之。,陂:池泽边的坡岸。
"令我不得戏垄头":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 垄头:田埂。,戏:玩耍。
"入陂草多牛散行":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
"白犊时向芦中鸣":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 犊:小牛。
"隔堤吹叶应同伴":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
# 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
"还鼓长鞭三四声":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 鼓:甩响鞭。
"牛牛食草莫相触":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
# 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
"官家截尔头上角":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 截:截割。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篇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这首诗绘制了一幅绝妙的“牧牛图”,描写了牧童的劳动生活,刻画出一个天真淳朴而活泼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诗人用牧童的口吻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达到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2. 分段赏析
开篇以倒置笔法揭开牧牛图卷——"绕村四面禾黍稠"如青绿屏障,将牧童与牛群推向远陂。"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词人巧设因果倒叙。禾黍葳蕤本为丰年瑞兆,却成驱童远牧的枷锁,在矛盾修辞间,道尽中唐农事艰辛。牧笛声里,稚子挥鞭的身影与青苗摇曳的波光,共同织就独特的田园生存图景。"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笔触忽转陂岸。水草丰美处,本应是牧童嬉戏的天堂,岂料饥乌盘旋,牛背疮痂成新患。童稚懊恼与生存压力,在"啄"与"戏"的意象碰撞中,迸发出苦涩的幽默感。"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场景随牛群深入陂塘。草浪起伏间,白犊隐现如素练游弋,稚子寻牛的身影与芦花飞絮共舞。隔堤吹叶、长鞭三击的草原密码,将散漫的放牧日常,谱成充满生命力的田园乐章。"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描写牧童以吹叶为号与同伴联络,并挥鞭驱牛的劳作场景。以“吹叶应同伴”的童趣行为,与“鼓长鞭三四声”的劳动动作交织,在生活化细节中传递出牧童的机敏与辛劳。"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全篇陡然振起惊雷。孩童无心的戏语,竟成时代最尖锐的讽喻。牛角作为军资的隐喻,撕开田园牧歌的温情面纱,露出中唐赋税苛重、民生凋敝的森然现实。张籍以乐府古意酿新醅,让牧歌在童真与现实的对撞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
3. 作品点评
全诗如清风拂过田园,以童眸为镜映照世道沧桑。词人匠心独运,借稚子嬉语为刃,剖开中唐民生的痈疮。当"牛牛莫触"的奶音未落,"截角"的威胁已如惊雷乍响,天真与残酷的碰撞间,赋税苛重、民生困顿的真相在童言无忌中毕现。这种以赤子之心反衬世道昏暗的手法,恰似水墨画中的留白,以稚趣笔触勾勒最沉重的时代命题,让讽刺的力量穿透历史烟尘,至今犹振聋发聩。
#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现代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马茂元《唐诗鉴赏辞典》
# 一味深婉,风气迥超。
明邢昉《唐风定》
# 正章翻似带出,前八句坚忍之力,如谢傅赌墅时。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与李涉《牧童词》参看,一豪甚,一懦甚,会心不远。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上一篇:唐·白居易《后宫词》
下一篇:唐·杜甫《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