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òu
gō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lèi
shī
湿
luó
jīn
mèng
chéng
shēn
qián
diàn
殿
àn
shēng
hóng
yán
wèi
lǎo
ēn
xiān
duàn
xié
xūn
lóng
zuò
dào
míng

译文

眼泪湿透罗巾难以入眠,深夜前殿合拍的歌声还响成一片。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逐句剖析

"泪湿罗巾梦不成":眼泪湿透罗巾难以入眠,

# 罗巾:丝制手巾。,泪湿:犹湿透。湿,一作“尽”。

"夜深前殿按歌声":深夜前殿合拍的歌声还响成一片。

# 按歌声:依照歌声的韵律打拍子。,前殿:正殿。

"红颜未老恩先断":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

# 恩:君恩。,红颜:此指妃子。

"斜倚薰笼坐到明":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 薰笼:覆罩香炉的竹笼。香炉用来熏衣被,为宫中用物。,倚: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后宫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后宫女子泪湿罗巾、梦不成的悲伤,次句以夜深前殿的歌声反衬其孤独。第三句点明红颜未老恩先断的残酷现实,末句通过斜倚薰笼坐到明的细节,刻画了女子的哀怨与无奈。全诗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展现了后宫女子在封建制度下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同情,是白居易反映宫廷生活的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后宫词》作于唐穆宗长庆年间,白居易时任中书舍人期间,诗人经世之才未用而遭贬的经历与此诗宫女酷似,此诗就在这背景下而创作。与普通宫怨题材的诗歌不同,诗中“红颜未老恩先断”既是对宫女命运的同情,亦暗含自身政治失意的感慨——白居易因直言进谏遭贬谪,借宫怨抒怀才不遇之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题材为宫廷生活。首句“泪湿罗巾梦不成”,描绘了女子泪湿罗巾,难以入眠的情景,表现出她的悲伤。次句“夜深前殿按歌声”,通过写深夜前殿传来的歌声,衬托出女子的孤独寂寞。第三句“红颜未老恩先断”,点明女子青春尚在却已失去恩宠的残酷现实。末句“斜倚薰笼坐到明”,刻画了女子斜倚着薰笼,独坐至天明的形象,进一步突出了她的哀怨和无奈。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后宫女子在封建制度下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痛苦。

2. 写作手法

对比:“夜深前殿按歌声”与“泪湿罗巾梦不成”形成对比。前殿的歌声热闹欢快,而后宫女子却独自泪湿罗巾,难以成眠,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女子的孤独寂寞和悲惨处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细节描写:“斜倚薰笼坐到明”运用了细节描写,“斜倚”这一动作生动地刻画了女子慵懒、无奈的姿态,“坐到明”则突出了她长夜难眠,独自等待天明的痛苦,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她内心的哀怨和寂寞。

3. 分段赏析

《后宫词》首句便描绘出一位后宫女子泪水浸湿罗巾,难以入睡的情景。“泪湿罗巾”直接表现出她内心的痛苦和悲伤,“梦不成”则进一步强调了她的失眠和心中的愁绪,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次句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前殿却传来阵阵歌声。这与女子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对比,前殿的热闹欢乐更衬托出她所处环境的冷清和内心的凄凉,暗示了她被冷落的处境。第三句点明了女子的悲惨遭遇,她青春尚在,容颜未衰,却已经失去了帝王的恩宠。“恩先断”三个字揭示了后宫女子命运的无常和残酷,也表达了女子对这种命运的无奈和哀怨。末句生动地刻画了女子的形象,她斜靠着薰笼,独自坐到天明。“斜倚”表现出她的慵懒和无助,“坐到明”则突出了她长夜漫漫,无人陪伴,只能独自忍受孤独和痛苦,将她的哀怨和无奈之情推向了高潮。

4. 作品点评

《后宫词》是白居易反映宫廷生活、同情女性命运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全诗四句层层递进,从垂泪无眠到幻想破灭,将后宫女子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诗人用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和内心世界,同时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亮点名句“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将后宫女子失宠后的哀怨和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又意蕴深长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有句含蓄者,老杜曰:“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有句意俱含蓄者,如《九日》诗曰:“明年此会知谁健,更把茱萸子细看”……又白乐天云:“泪满罗巾梦未成……”

《诗人玉屑》

# 徐用吾曰:浅易中有思致。何仲德为富艳体。周珽曰:色衰宠弛,情之常也。红颜未老而恩先断,非有夺爱在中,即为谗妒使然也。闻歌而泪尽,梦不成而坐到明,一腔幽思,谁得知之?怀才未试,贬黜旋及,何以异此!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极直致而味不减,所以妙也。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十分幽怨,十分寂寞,禁宫中辄唤奈何。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作宫词者,多借物以寓悲。此诗独直书其事,四句皆倾怀而诉,而无穷幽怨皆在“坐到明”三字之中。

《诗境浅说续编》

# 白诗每喜作快语、尽语,如“红颜”句,皆嫌快,嫌尽,不免刻露。

《唐人绝句精华》

# 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露,这是不公正的。诗以自然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气贯通而绝不平直。诗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幸的宫女。她一心盼望君王的临幸而终未盼得,时已深夜,只好上床,已是一层怨怅。宠幸不可得,退而求之好梦;辗转反侧,竟连梦也难成,见出两层怨怅。梦既不成,索性揽衣推枕,挣扎坐起。正当她愁苦难忍,泪湿罗巾之时,前殿又传来阵阵笙歌,原来君王正在那边寻欢作乐,这就有了三层怨怅。倘使人老珠黄,犹可解说;偏偏她盛鬓堆鸦,红颜未老,生出四层怨怅。要是君王一直没有发现她,那也罢了;事实是她曾受过君王的恩宠,而现在这种恩宠却无端断绝,见出五层怨怅。夜已深沉,濒于绝望,但一转念,犹翼君王在听歌赏舞之后,会记起她来。于是,斜倚熏笼,浓熏翠袖,以待召幸。不料,一直坐到天明,幻想终归破灭,见出六层怨怅。一种情思,六层写来,尽缠绵往复之能事。而全诗却一气浑成,如笋破土,苞节虽在而不露;如茧抽丝,幽怨似缕而不绝。短短四句,细腻地表现了一个失宠宫女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夜来不寐,等候君王临幸,写其希望;听到前殿歌声,君王正在寻欢作乐,写其失望;君恩已断,仍斜倚熏笼坐等,写其苦望;天色大明,君王未来,写其绝望。泪湿罗巾,写宫女的现实;求宠于梦境,写其幻想;恩断而仍坐等,写其痴想;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再写其可悲的现实。全诗由希望转到失望,由失望转到苦望,由苦望转到最后绝望;由现实进入幻想,由幻想进入痴想,由痴想再跌入现实,千回百转,倾注了诗人对不幸者的深挚同情。

《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郑愔《塞外三首》

下一篇:唐·张籍《牧童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