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书归梦两悠悠":盼望妻子远书不至,寻觅归梦慰藉不成,两者皆悠悠,
# 远书:远方的书信。
"只有空床敌素秋":只有那空荡荡的床榻与那寂寥清冷的素秋默默相对。
# 素秋:秋天的代称。
"阶下青苔与红树":台阶下的青苔和庭中被秋霜染红的树叶,
# 红树:秋霜染红的树叶。,阶:台阶。
"雨中寥落月中愁":在迷濛的秋雨以及冷冷的清月笼罩下,越发勾起我那悠长的愁绪。
# 愁:这里指乡愁。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闲居秋夜为题材,前两句抒写诗人客居异乡、收不到家书与归梦难成的孤寂;后两句借“青苔”“红树”等秋景,以雨夜冷月烘托乡愁。全诗语言凝练,通过景与情的交融,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愁绪,以及对故乡与妻子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互文:“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形成互文,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叠字:“远书归梦两悠悠”一句中“悠悠”这一叠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希望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联想:“只有空床敌素秋”一句中“素秋”虽是秋天的代称,但其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能够让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以及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诗人通过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强化了情感表达,写出了一个身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心中的那种无有慰藉、孤独无依的心灵重压。虚实结合:“雨中寥落月中愁”中“雨中”与“月中”,一般是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而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心中不自持地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一起,虚实结合的写法,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并非一朝一夕。
3. 分段赏析
《端居》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写诗人离乡,与亲人远隔万水千山,岁月悠悠,已过去许久。妻子从远方寄来的信件,本是客居他乡时寂寞生活里的温暖慰藉,然而,却也已经很久没有收到了。在这清冷寂寥的秋夜,收不到家人书信的空虚之感愈发浓烈,被寂寞紧紧纠缠的灵魂,自然而然地期望能在“归梦”中寻得一丝安慰。哪怕只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足以稍稍慰藉那浓浓的相思之情。然而,一觉醒来,才惊觉分别已然经年,连魂魄都未曾在梦中踏上归家之路。“悠悠”这一叠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希望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双方山川阻隔、多年不能重逢的思念也隐见于言外。次句“只有空床敌素秋”写诗人在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空床”点明诗人是独居,“敌”字将床拟人化,仿佛床在与“素秋”对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能让人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身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寒凉的“素秋”已经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更是对本就无有慰藉、孤独无依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而“敌”字它除了有“相对”的意思,更传达出独卧空床之人,难以抵御“素秋”那清冷、孤寂氛围的侵袭。即便满心无奈,却又不得不默默忍受,心中涌起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述的、来自灵魂深处的凄怆。这种如冰寒彻骨般的感觉,正是当时当刻诗人在寒秋中独自面对孤独的心理表现。第三句“阶下青苔与红树”移情于景,描绘了台阶下青苔和红树的景象,青苔的幽寂、红树的凋零,营造出一种衰败、冷清的氛围。但并不仅仅是对景的描绘,而是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诗人独居异乡,平日里鲜有人至,居所台阶前青苔肆意蔓延,愈发凸显出寓所的清冷孤寂。那满目的红树,是暮秋时节独有的景致。青苔的翠绿与红树的斑斓,本应是明亮艳丽的色彩,然而在这沉沉黑夜之中,迷蒙的雨色与朦胧的夜月将其笼罩,色彩也随之变得黯淡而模糊。满心愁绪的诗人凝视着“阶下青苔与红树”,恍惚间,它们仿佛也在寂静相对,流露出无言的愁思与清冷落寞的姿态。末句“雨中寥落月中愁”“雨中”“月中”分别从不同的时间和情境,进一步渲染愁绪,风雨之夕,月明之夜,心中的愁绪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让人满腹怅然。这两句中“雨中”与“月中”与第三句“青苔”与“红树”是互文错举,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
4. 作品点评
《端居》以极简笔墨勾画秋夜客居的孤寂,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末两句“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以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意境,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上一篇:唐·杜甫《白小》
下一篇:唐·温庭筠《惜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