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群分命":面条鱼群聚而生,
# 白小群分命:群分命,各分一命也。《易》:“物以群分。”白小:即今银鱼,俗称面条鱼,色白体小。群分命:群聚而生。
"天然二寸鱼":是一种色白体小的鱼。
# 二寸鱼:曹植《桔赋》:“体天然之素分。”庾信《小园赋》:“一寸二寸之鱼”
"细微沾水族":虽小也属于水族,
# 水族:统称生活在水中的动物。
"风俗当园蔬":可是夔州当地的风俗却把它当成一种蔬菜来食用。
# 风俗当园蔬:《宾退录》:《靖州图经》载其俗居丧不食酒肉盐酪,而以鱼为蔬,今湖北多然,谓之鱼菜。夔与湖北为邻,故云。 陶潜诗:“园蔬有余滋。”园蔬:园地里的蔬菜,此是把白小当蔬。
"入肆银花乱":白小在市场上白花花一片,
# 肆:市场。
"倾箱雪片虚":从筐中倒出来时好像雪片一样洁白。
# 虚:假的。,倾箱:《诗》:“不盈倾筐。”
"生成犹拾卵":拾其卵而尽取之,
# 拾:一作舍。
"尽取义何如":这不仅有伤于义,也有损于利。
# 尽取义何如:《西京赋》:“获胎拾卵,蚳蝝尽取。”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以精准的笔触勾勒出白小的关键特征,“群分命”生动呈现其群体生活特性,“二寸鱼”直白表明体型微小,为读者塑造了清晰的形象。对比:“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将白小在水族中本应有的自然生存状态,与人们把它们像园蔬一样随意对待形成对比,突出白小命运的悲惨。借物抒情:“生成犹拾卵,尽取义何如”,作者对人们连幼鱼都不放过、全部捕捞的行为发出质问,抒发对世间万物生命的敬重,以及对人类过度攫取行径的审视与反思。
2. 分段赏析
首联“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开篇便直切主题,道出所咏对象正是白小。“群分命”三字,着重凸显出白小数量繁多,却又个体渺小,各自有着卑微的命运。而“天然二寸鱼”一句,则清晰表明白小那娇小的身形乃是与生俱来、天然如此,从其体型特征角度,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小鱼的独特形象。颔联“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此句深入铺陈。白小虽忝列水族之中,因其身形太过细微,在当地习俗里,竟如同寻常园蔬一般。这一独特对待,将白小命运的无奈与悲哀展露无遗,令人心生感慨。颈联“入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诗人巧妙转换视角,将目光投向集市。当白小被运至店铺售卖,刹那间,满目的“银花”纷乱闪烁,那是白小密密麻麻的身姿;倾翻鱼箱之际,似雪片纷纷扬扬,“雪片虚”三字,极为传神地刻画出白小数量繁多且杂乱无章的状态,使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目睹这热闹又繁杂的市井交易场景。尾联“生成犹拾卵,尽取义何如”,诗人在此直抒胸臆。他留意到人们在捕捞白小时,竟连幼鱼都毫不放过,这般行径如同拾取鱼卵般毫无节制。于是,诗人发出振聋发聩的质问:如此将小鱼一网打尽,道义何在?这短短两句,饱含着作者对这种罔顾道义行为的强烈不满,也满溢着对弱小生命白小的深切同情,引人深思人类对待自然生灵应持的态度。
# 起来二句,仁心蔼然,真有万物一体之思。……盖十字为句者,老杜往往有之。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钟云:精切奇妙,别具笔舌。钟云:五字胸中造化(首句下)。谭云:形容细鱼贱而多,妙绝!钟云:此“风俗”字尤用得奇(“细微”二句下)!钟云:问得贫馋人语塞。谭云:菩萨心(末二句下)。
唐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其标格高下,犹画之有匠作,有士气。征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镂绘之工,皆匠气也……李轿称“大手笔”,咏物尤其属意之作,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亦匠笔耳。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杜陵《白小》诸篇,踸踔自寻别路,虽风韵不足,而如黄大痴写景,苍莽不群。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斋诗话》
# 唐人咏物诗,唯李巨山集中最多,拈一字为题,用五律写意,其对仗亦颇工致;但有景无情,全少生动之色。阅此八首,皆托物寓意,情与景会,身分便自不同矣。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中四,措语风秀。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