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n
niáng

朝代:唐作者:李绅浏览量:1
zhū
fán
yàn
chūn
chéng
jìn
shuāng
shù
mén
rěn
cǎo
shēng
chóu
tài
suí
fēng
zhú
miè
ài
xīn
nán
zhú
huā
qīng
dài
xiāo
yuè
kōng
chán
yǐng
liáng
chén
yǒu
fàn
shēng
hái
qián
táng
xiǎo
xiǎo
zhǐ
yīng
huí
shǒu
shì
qīng
qīng
zhī
rén
yǒu
míng
zhě
zàng
qiū
qián
zhōng
shào
nián
cóng
zhì
duō
huā
cǎo
mǎn
shàng
jiā
xīng
xiàn
qián
yǒu
rén
xiǎo
xiǎo
fēng
zhī
huò
wén
shàng
yǒu
chuī
zhī
yīn

译文

那曾经绚烂的花朵已随春天消逝,寺庙旁双树间忍草悄然生长。真娘的愁容已随生命如风烛般熄灭,她的情思也难以像雨花般轻盈飘散。曾经的眉黛消逝,波月上空留月影,美妙歌声停歇,只余寺庙梵音回荡。真娘就如同钱塘的苏小小,回首往昔,她的身影令人眷恋难忘。吴地有位擅长歌舞,颇有名声的歌妓,死后葬在吴地武丘寺前,吴中的年轻人顺从她的意愿,她的墓上长满了花草,覆盖了整个坟头。嘉兴县前也有一座吴地歌妓苏小小的墓,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有时能听到从墓上传来歌舞演奏的声音。

逐句剖析

"一株繁艳春城尽":那曾经绚烂的花朵已随春天消逝,

"双树慈门忍草生":寺庙旁双树间忍草悄然生长。

# 忍草:佛经中说雪山有忍辱草。,慈门:即慈官,佛寺。,双树:婆罗双树的省称。这里泛指虎丘寺内树木。

"愁态自随风烛灭":真娘的愁容已随生命如风烛般熄灭,

# 风烛:风中之烛易灭,此喻生命短促。

"爱心难逐雨花轻":她的情思也难以像雨花般轻盈飘散。

# 雨花:佛祖说法,诸天降众花,满空而下。此似指雨中之花。

"黛消波月空蟾影":曾经的眉黛消逝,波月上空留月影,

# 蟾:蟾蜍,传说为月精。这里指月。,黛消:指真娘已死。黛:女子画眉的青黑色颜料。

"歌息梁尘有梵声":美妙歌声停歇,只余寺庙梵音回荡。

# 梵声:诵佛经声。,梁尘:用歌动梁尘事。

"还似钱塘苏小小":真娘就如同钱塘的苏小小,

"只应回首是卿卿":回首往昔,她的身影令人眷恋难忘。

# 卿卿:亲昵的称呼。

"吴之妓人":吴地有位擅长歌舞,

"歌舞有名者":颇有名声的歌妓,

"死葬于吴武丘寺前":死后葬在吴地武丘寺前,

"吴中少年从其志也":吴中的年轻人顺从她的意愿,

"墓多花草":她的墓上长满了花草,

"以满其上":覆盖了整个坟头。

"嘉兴县前亦有吴妓人苏小小墓":嘉兴县前也有一座吴地歌妓苏小小的墓,

"风雨之夕":在风雨交加的夜晚,

"或闻其上有歌吹之音":有时能听到从墓上传来歌舞演奏的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真娘墓》是唐代李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展现其别样的怀古抒情风格,诗围绕真娘墓展开,描绘真娘墓周边景象,追忆真娘往昔,感慨其香消玉殒。以“繁艳春城尽”写美好逝去,借景抒情,抒发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的喟叹。首联写墓边景色,颔联与颈联深入刻画真娘已逝的情境,尾联将真娘与苏小小类比。此诗最大特点在于借凭吊真娘,巧妙抒发人生感慨,语言优美,意境深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一株繁艳春城尽,双树慈门忍草生”,开篇便营造出一种凄美而略带沧桑的氛围。“一株繁艳春城尽”,“繁艳”描绘出曾经花朵的绚烂,却以“春城尽”点明这繁盛已随春天消逝,象征着真娘如繁花般美好的生命走向终结,让人感受到美好易逝的惋惜。“双树慈门忍草生”,“双树”“慈门”“忍草”意象,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寺庙环境,暗示真娘墓所在之地,“忍草生”又增添了几分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寂寥感,为全诗奠定了凭吊与感伤的基调。“愁态自随风烛灭,爱心难逐雨花轻”,进一步深入刻画真娘已逝的情境。“愁态自随风烛灭”,将真娘的愁绪比作风中之烛,随着生命的消逝而熄灭,形象地写出真娘生前的忧愁也随她而去,表达出对其命运的悲悯。“爱心难逐雨花轻”,“爱心”指真娘的情思,“雨花”轻柔飘落,却难以承载真娘的情思,意味着她的深情厚意都已消逝,留下无尽的遗憾,诗人借这两句,细腻地传达出对真娘香消玉殒的惋惜与叹惋之情。“黛消波月空蟾影,歌息梁尘有梵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出真娘逝去后的寂静与冷清。“黛消波月空蟾影”,“黛”代表真娘的妆容,如今妆容已消,月光下只剩空荡荡的月影,暗示真娘的美貌不再,曾经的艳丽已化为虚无。“歌息梁尘有梵声”,真娘美妙的歌声已停息,如今只有寺庙里的梵音回荡,“歌息”与“梵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真娘生命的终结和繁华的落幕,进一步强化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感。“还似钱塘苏小小,只应回首是卿卿”,将真娘与钱塘名妓苏小小作类比。苏小小也是才貌双全却命运坎坷,诗人认为真娘与她相似,都有着令人叹息的人生。“只应回首是卿卿”,诗人感慨,当人们回首往事时,真娘就如同苏小小一样,只能留在记忆中,成为人们凭吊和缅怀的对象。这一句收束全诗,既深化了对真娘命运的感慨,也将这种感慨上升到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普遍喟叹,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升华,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池边》

下一篇:唐·施肩吾《宿干越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