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之中儒最尊":儒、释、道三教中儒家最受尊崇,
"止戈为武武尊文":武力的意义在于停止战争,而停止战争需以文治为本。
"吾今尚自披蓑笠":我至今仍披蓑衣戴斗笠,
"你等何须读典坟":你们何必苦读经典?
"释氏宝楼侵碧汉":佛教宝塔高耸入云,
"道家宫殿拂青云":道观宫殿直插青天。
"若教颜闵英灵在":倘若颜回、闵子骞的英灵尚在,
"终不羞他李老君":绝不会因道家始祖而自愧不如。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中“三教”指儒、释、道,首句直言儒家在三教中地位最高,呼应儒家“仁礼”思想对社会秩序的构建。“止戈为武”化用《左传》典故,强调“武”的终极目标是平息战乱,与“文治”相辅相成,体现儒家“以德服人”的政治理想。此联通过对比与典故,奠定全诗尊儒基调,暗含对晚唐武力割据的批判。颔联中“披蓑笠”象征隐士或平民生活,与“读典坟”(研读经典)形成身份反差。罗隐借自嘲口吻,暗讽当时文人沉迷典籍却脱离实际。其科举十试不第的经历(见),使此句暗含对功名制度的失望,亦体现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倾向。“何须”二字语气尖锐,批判士人空谈典籍而忽视现实问题的风气。颈联中“释氏宝楼”“道家宫殿”以夸张笔法描绘佛道建筑的宏伟,暗指两教在晚唐的兴盛。“侵碧汉”“拂青云”化静为动,赋予建筑以侵略性,暗示宗教势力对世俗的渗透。此联通过视觉化的对比,反衬儒家在现实中的式微,批判统治者崇佛抑儒的政策。动词“侵”“拂”精准,既写实景,又暗含讽刺。尾联以退为进,表面肯定三教并存,实则凸显儒家“经世致用”的核心主张。用典对比鲜明,情感升华有力。“颜闵”指颜回、闵损(孔子高徒),象征儒家圣贤;“李老君”即老子,代指道家。假设颜闵复生,不会因道家地位崇高而自愧,强调儒家道德的纯粹性高于宗教玄虚。
上一篇:唐·吕岩《元白席上作》
下一篇:唐·贾岛《送郑山人游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