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思报韩":张良想着要为韩国报仇,
"龚胜耻事新":龚胜耻于侍奉新朝。
"狙击不肯就":张良不肯接受狙击秦始皇的任务,
"舍生悲缙绅":龚胜宁可舍生,让缙绅们感到悲痛。
"呜呼陶渊明":唉,陶渊明啊,
"奕叶为晋臣":他的家族世代都是晋朝的臣子。
"自以公相后":陶渊明自认为是公卿的后代,
"每怀宗国屯":常常忧心国家的命运。
"题诗庚子岁":在庚子年题诗时,
"自谓羲皇人":他自比为上古时代的羲皇人。
"手持山海经":他手持《山海经》,
"头戴漉酒巾":头戴漉酒的布巾。
"兴逐孤云外":他的兴致随着孤云飘向远方,
"心随还鸟泯":心灵随着归鸟而消散。
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颜真卿(709~784?),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登甲科,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兴元元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颜真卿与柳公权、欧阳询、赵孟𫖯合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其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并融会贯通,形成其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其能诗文,长于碑志。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贴》,行书《祭侄文稿》,碑刻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1. 分段赏析
“张良思报韩,龚胜耻事新。狙击不肯就,舍生悲缙绅。”诗歌开篇以两位历史人物起笔,形成鲜明对比。张良为报韩国被灭之仇,策划博浪沙刺杀秦始皇;龚胜拒绝为王莽新朝效力,最终绝食而亡。二人或以武力抗争、或以性命守节,连士大夫都为之悲叹。诗人借此二人,暗衬陶渊明虽同样心怀忠义,却选择了不同的坚守方式。“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呜呼陶渊明,奕叶为晋臣”,点明陶渊明累世皆为晋朝臣子,家世背景展示了其对晋朝的深厚情感。“自以公相后,每怀宗国屯”,表明他因身为东晋开国元勋陶侃之后,时刻心系国家命运,对晋室的艰难处境满怀忧虑,将陶渊明的身世与爱国之心展现出来。“题诗庚子岁,自谓羲皇人。手持山海经,头戴漉酒巾。”“手持山海经”可见他案头常置典籍,浸润于文化滋养;“头戴漉酒巾”则是其归田后“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般闲适生活的写照。这些日常片段,勾勒出一位虽处江湖之远,仍保有文人风骨的形象。“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此两句描绘出诗人兴致追随孤云飘向远方,心灵伴随归鸟渐归宁静。“兴逐”“心随”展现了心境的变化,借孤云、还鸟营造意境,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