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桥试长望":登上桥试着向远处眺望,
# 登桥:指登上平望驿楼。一作“登桥”。
"望极与天平":极目之处与天际相平。
# 望极与天平:平望因其“天光水色,一望皆平”而得名。
"际海蒹葭色":海边芦苇青苍苍,
"终朝凫雁声":整日野鸭与大雁鸣声相和。
"近山犹仿佛":近山若隐若现,
# 犹:一作全。
"远水忽微明":远水忽而泛起微光。
"更览诸公作":再看诸位友人的诗作,
"知高题柱名":方知高名题柱的深意。
# 题柱:比喻对功名有所抱负。,知:一作“应”。
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颜真卿(709~784?),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登甲科,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兴元元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颜真卿与柳公权、欧阳询、赵孟𫖯合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其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并融会贯通,形成其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其能诗文,长于碑志。墨迹有正书《自书告身贴》,行书《祭侄文稿》,碑刻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描绘诗人登上平望桥后,向远处眺望,视线尽头仿佛与天平齐。海边蒹葭呈现出一片苍色,一整天都能听见凫雁的叫声。近处的山峦还能模糊辨认,远处的水面在光影下忽明忽暗。最后诗人看到其他文人的题作,不禁对他们的才华表示钦佩。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前人文学成就的赞赏。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远景“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从视觉(蒹葭连天)与听觉(凫雁鸣声)角度,勾勒水天相接、蒹葭苍茫的辽阔画面,营造悠远深邃的意境;近景“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聚焦近处朦胧的山影与远处闪烁的波光,以“仿佛”“微明”的细腻描写,突出景物的层次感与光影变化。远近景物相互映衬,既展现江南水乡的开阔壮美,又通过细节刻画增添画面的立体感。用典:“更览诸公作,知高题柱名”,巧用“题柱”典故,典故原指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此桥”,表达建功立业的志向。颜真卿登桥览读前人诗文,以“题柱名”代指前贤的题咏之作,暗赞其文采与志向之高,既抒发对前人的追慕之情,又含蓄表达自身对文治抱负的认同,使诗歌内涵超越单纯写景,融入历史文化的纵深。动静结合:“际海蒹葭色”“近山犹仿佛”,描绘蒹葭苍苍、远山朦胧的静态画面,营造静谧氛围;“终朝凫雁声”以鸟鸣增添动态声响,“远水忽微明”用波光闪烁赋予水面灵动光影。动静交织,既展现江南水乡的清幽,又让画面鲜活富有生气。
3. 分段赏析
“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开篇点明诗人登上桥并尝试向远处眺望,“试长望”表现出诗人的主动探索精神。“望极与天平”则描绘出视野的广阔,给人一种宏大、开阔的感觉,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描写。“际海蒹葭色”描绘了海边芦苇的颜色,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终朝凫雁声”则写出了整日可闻的凫雁叫声,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颈联进一步刻画景色的细节。“近山犹仿佛”表现出近处山峦的隐约可见,给人一种朦胧之美;“远水忽微明”则写出了远处江水忽然闪现出一丝光亮,这种光线的变化增加了景色的层次感和动态感。“更览诸公作,知高题柱名。”尾联由景及情,诗人由看到诸公的诗作联想到要在世间建立功业、留名青史。“题柱”一词有建功立业、留名青史之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简淡笔触勾勒江南山水,动静交织,生动呈现平望桥畔的远眺风光。颜真卿巧妙融入书法笔意,使诗句兼具雄浑气势与清丽韵致。
上一篇:唐·杜甫《遣兴五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