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lǐng

朝代:唐作者:朱庆馀浏览量:1
yuè
lǐng
xiàng
nán
fēng
jǐng
rén
rén
chuán
shuō
dào
jīng
chéng
jīng
dōng
lái
wǎng
xuě
jìn
zài
tóng
huā
xià
xíng

译文

翻越南岭后向南而行,眼前景色截然不同​,这奇特的景致被众人传颂,一直传到长安京城​。整个冬季往返此地,无需踏雪而行​,始终行走在刺桐花盛开的路旁​。

逐句剖析

"越岭向南风景异":翻越南岭后向南而行,眼前景色截然不同​,

"人人传说到京城":这奇特的景致被众人传颂,一直传到长安京城​。

"经冬来往不踏雪":整个冬季往返此地,无需踏雪而行​,

"尽在刺桐花下行":始终行走在刺桐花盛开的路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岭路》是唐代朱庆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点明南岭以南风景迥异,次句捕捉到当地百姓热议京城长安的细节,暗示南方对中原文化的关注;后两句通过“经冬来往不踏雪”直述岭南温暖无雪的冬季特征,并以“尽在刺桐花下行”的典型热带植物意象(刺桐冬季开花),在红花掩映的行旅画面中生动印证南北气候差异,隐露诗人对这片温暖异乡的新奇与欣悦。全诗犹如一幅地理风俗速写,记录了一次跨越文化边界的真实见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朱庆馀(?~?),唐代诗人。名可久,字庆馀,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他诗学张籍,近体尤工,诗意清新,描写细致,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代表作品有《近试上张水部》《宫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中“经冬”点明时间处于冬季,“不踏雪”,为一种情境;与之相对的是“尽在刺桐花下行”,描绘出人们行走在刺桐花下的画面。这种对比突出了此地冬季气候的特殊,与人们印象中的冬季雪景截然不同,刺桐花在冬季绽放,在刺桐花下悠然行走,更显悠然自得,凸显出岭南冬季与众不同的温暖特性。

2. 分段赏析

首句“越岭向南风景异”点明行程:诗人翻越南岭(五岭之一,古代中原与岭南的天然分界)向南方行进,一个“异”字生动传达出南北气候、地貌、植被的显著差异(岭南温暖多雨,岭北较寒冷干燥),为全诗奠定基调。次句“人人传说到京城”看似平实却暗含深意:岭南当地人热议的话题(“传说道”)竟是遥远的京城长安,既暗示南方对中原政治中心的向往,也侧面反映当地与中原文化联系紧密,同时“人人”二字凸显这种热议的普遍性。第三句“经冬来往不踏雪”以具体现象印证首句的“异”——整个冬季(经冬)在此地奔波(来往),竟从未踏过积雪(不踏雪),直白却有力地突显岭南冬季温暖无雪的地理特征,令北方出身的诗人感到新奇。末句“尽在刺桐花下行”进一步以典型风物强化南方印象:刺桐是热带、亚热带乔木,冬季开花(注:刺桐花期在早春,岭南温暖地带有冬末开花现象),诗人行程中始终穿行于刺桐花荫之下,红花绿树的明媚景象与中原冬季的肃杀形成鲜明对比,既呼应“风景异”,也流露诗人对这片温暖之地的欣悦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应物《龙潭》

下一篇:唐·温庭筠《更漏子·背江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