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nán
·
·
shì
shì
jiāo
hòu

朝代:唐作者:朱庆馀浏览量:1
shì
shì
jiāo
hòu
jiān
nán
xiàng
shēng
rén
xīn
gōng
dào
wèi
shuí
píng
sàng
chún
fēng
jìn
nián
huāng
màn
cǎo
yíng
kān
bēi
shān
xià
fēi
zhǐ
zhōng
xíng

译文

在世事变得轻薄浮浅之后,人生之路充满了艰难困苦。人心总是贪得无厌,世间的公道又为谁而存在。道德沦丧,淳朴的风气荡然无存,灾荒之年,荒草丛生,一片荒芜。可悲啊,这山下的道路,艰难困苦不仅仅存在于游子的旅途中。

逐句剖析

"世事浇浮后":在世事变得轻薄浮浅之后,

# 浇浮:浇薄、浮浅。

"艰难向此生":人生之路充满了艰难困苦。

"人心不自足":人心总是贪得无厌,

"公道为谁平":世间的公道又为谁而存在。

# 公道:双关语:指正义;出指公共的道路。

"德丧淳风尽":道德沦丧,淳朴的风气荡然无存,

# 淳风:指盛世淳朴的世风。

"年荒蔓草盈":灾荒之年,荒草丛生,一片荒芜。

"堪悲山下路":可悲啊,这山下的道路,

"非只客中行":艰难困苦不仅仅存在于游子的旅途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行路难·世事浇浮后》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行路难”为题,借咏叹人生道路的艰难,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前两句点明在世事浮薄的背景下,人生充满艰难;此句直指人心贪婪不足、公道难寻的社会弊病;第三句指出道德沦丧、民风不再淳朴,灾荒之年荒草丛生;尾句以“山下路”隐喻人生之路,感叹艰难不仅存在于旅途之中,更贯穿于整个社会与人生。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沉郁,通过对社会乱象的批判,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朱庆馀(?~?),唐代诗人。名可久,字庆馀,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他诗学张籍,近体尤工,诗意清新,描写细致,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代表作品有《近试上张水部》《宫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世事浇浮后,艰难向此生”,诗人开篇便点明时代背景,指出在世事变得轻薄浮浅之后,人生之路充满艰难。“浇浮”一词,生动地概括了社会风气的堕落,人们追名逐利,失去真诚与质朴,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重困境,奠定了全诗悲叹的基调。“人心不自足,公道为谁平”,诗人将矛头直指人性与社会的根本问题。人心贪婪,欲望永无止境,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导致社会失去公平正义。“为谁平”的诘问,饱含愤懑与无奈,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德丧淳风尽,年荒蔓草盈”,从道德与民生两个层面进一步展开。随着社会风气的败坏,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丧失,淳朴的民风不复存在;而自然灾害频发,导致荒年不断,田野间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德丧”与“年荒”相互映衬,既写出社会精神层面的堕落,又展现出物质生活的匮乏,将社会的衰败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堪悲山下路,非只客中行”,诗人以“山下路”隐喻人生之路,发出悲叹。人生的艰难,不仅仅体现在旅途之中,更是整个社会与人生的真实写照。“非只客中行”拓展了“行路难”的内涵,使诗歌的主题从个人的遭遇升华为对整个社会人生的观照,深化了诗歌的思想性,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深的忧虑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下一篇:唐·刘威《尉迟将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