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道辞荣禄":因追求道义而辞去荣华俸禄,
"安居桂水东":安稳地居住在桂水之畔的东岸。
"得闲多事外":拥有闲暇时间,远离世俗纷扰,
"知足少年中":在知足常乐的心境中度过年轻时光。
"药圃无凡草":药草园中没有生长普通的杂草,
"松庭有素风":松树环绕的庭院中吹拂着清朴的风。
"朝昏吟步处":从清晨到黄昏,吟诗漫步于这方天地,
"琴酒与谁同":弹琴饮酒的雅趣,又能与何人共享。
唐代诗人
朱庆馀(?~?),唐代诗人。名可久,字庆馀,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他诗学张籍,近体尤工,诗意清新,描写细致,内容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代表作品有《近试上张水部》《宫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隐逸诗。全诗通过描绘友人陈逸人远离尘世、安居隐逸的生活,表达对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的向往。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含蓄。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人在创作中采用了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隐士的生活场景。具体来看,诗中选取了“药圃”“松庭”“吟步”等日常可见的意象,经诗人白描手法的串联,无需浓墨重彩,便自然铺展出一幅隐士日常起居、与自然相谐的真实生活画卷。对比:“药圃无凡草,松庭有素风”中,“无凡草”与“有素风”构成强烈对比:药圃中草木皆非凡品,象征主人公品性高洁;松庭清风则暗喻其淡泊名利的风骨。这种对立意象的并置,强化了隐逸者与世俗的差异。借景抒情:借景抒情的手法贯穿全诗,诗人将情感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中。颔联“得闲多事外,知足少年中”表面写隐居生活的闲适,实则通过“事外”与“少年”的对比,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与知足常乐的豁达。尾联“朝昏吟步处,琴酒与谁同”以朝夕吟咏、独酌无侣的场景,将孤寂之情寄托于“琴酒”意象,含蓄表达对知音难觅的怅惘。尤其是“松庭有素风”一句,秋风本无情,但“素风”一词赋予其清高品格,使景物成为人物情感的载体,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3. 分段赏析
首联“乐道辞荣禄,安居桂水东”:点明陈逸人的隐逸志趣。“乐道”直抒其安贫乐道的高洁品格,“辞荣禄”以对比手法突出其摒弃世俗功名的选择;“安居桂水东”则通过桂水勾勒出远离尘嚣的隐居环境,语言简练而意境清幽。颔联“得闲多事外,知足少年中”:进一步刻画人物形象。“得闲”与“多事外”形成反差,强调其超脱俗务的闲适;“知足少年中”以“少年”反衬,暗示陈逸人虽年岁未老却已悟透人生,表达对淡泊自足的赞赏。句式对仗工整,情感内敛含蓄。颈联“药圃无凡草,松庭有素风”:转入景物描写,以“药圃”“松庭”两个典型意象烘托隐士生活的高雅。“无凡草”暗喻主人品性脱俗,“素风”既指自然清风,亦象征其清贞之风骨。此联借物写人,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尾联“朝昏吟步处,琴酒与谁同”:以设问作结,通过“朝昏吟步”的日常细节展现隐逸生活的诗意,而“琴酒与谁同”则流露孤寂之情,含蓄表达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上一篇:唐·姚合《新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