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ēng
lòu
·
·
bèi
jiāng
lóu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2
bèi
jiāng
lóu
lín
hǎi
yuè
chéng
shàng
jiǎo
shēng
liǔ
dòng
dǎo
yān
hūn
liǎng
háng
zhēng
yàn
fēn
jīng
kǒu
guī
fān
zhèng
shì
fāng
fēi
yín
zhú
jìn
shéng
shēng
cūn
luò

译文

背倚江边楼阁,面对海上新月,听城头角号声呜咽。长堤在柳的舞姿中轻轻摇动,小岛在暮烟里渐渐隐没,两行雁群纷飞似离别。在那京口渡头,他的归帆已上路,正是花落春暮的时候。守着燃尽的银烛,看天边渐渐低垂的北斗,听村落一声鸡鸣似把晨曲奏。

逐句剖析

"背江楼":背倚江边楼阁,

"临海月":面对海上新月,

"城上角声呜咽":听城头角号声呜咽。

# 角声:号角之声。角:古乐器名。

"堤柳动":长堤在柳的舞姿中轻轻摇动,

"岛烟昏":小岛在暮烟里渐渐隐没,

# 岛烟昏:谓水中洲岛夜雾朦胧。

"两行征雁分":两行雁群纷飞似离别。

"京口路":在那京口渡头,

#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鄂本、汤本均作“西陵”。

"归帆渡":他的归帆已上路,

"正是芳菲欲度":正是花落春暮的时候。

# 芳菲欲度:指春光将尽。芳菲:花草盛美。度:雪本作“渡”,误。

"银烛尽":守着燃尽的银烛,

"玉绳低":看天边渐渐低垂的北斗,

# 玉绳:星名,北斗第五星(玉衡)的北边两星。张衡《西京赋》:“上飞闼而仰眺,正睹瑶光与玉绳。”

"一声村落鸡":听村落一声鸡鸣似把晨曲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更漏子·背江楼》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该篇词作,一说谓借女子之口吻,代拟其闺阁之中怀思远方挚爱之幽情。一说乃词人羁旅漂泊之际,抒写自身行役生涯之切身体悟,实为自我情思之流露。上片通过“背江楼”“临海月”“角声呜咽”等意象勾勒出江畔夜泊的孤寂场景,辅以“堤柳动”“征雁分”的动态画面,暗含离别与思归之情;下片转写京口渡头的归帆、暮春芳菲与长夜将尽的“银烛”“玉绳”“村落鸡”,以时空流转的笔法传递游子彻夜难眠的怅惘。全篇依循夜幕降临至晨光熹微之自然时序,细腻勾勒主人公目遇之景、耳闻之声、心生之感,寓深情于景致之间,布局井然有序,遣词造句尽显温词雕琢精妙、辞藻华美、意境浓艳之独特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中包含“归帆渡”之描绘,据考,乃飞卿于自京口北渡长江返家途中所作。追溯至会昌元年(841年)春,飞卿曾自长安启程,前往吴中故里,此行程于《书怀百韵》诗中“行役议秦吴”一句得以印证,且同年春所作《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亦有所提及。至春末,飞卿于扬州稍作停留,直至深秋方归抵吴中,此事实有《东归有怀》一诗为证。继而,会昌二年(842年)春,飞卿自吴中启程,游历越中,并于同年秋返归吴中。鉴于该词中“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等句的意境,可推断此词当为飞卿于会昌三年(843年)暮春,自吴中返归长安途中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相思与闺怨​​的词。此篇词作以描绘闺中女子对远方情人的深切思念为核心,乃是词人基于自身旅途经历所抒发的内心独白。全词依循从夜至晨的时间脉络,借主人公之眼观、耳闻、心感,将情感悄然渗透于景致描绘之中,层次井然。词中细腻刻画了此刻萦绕心头的悠悠离情,情感表达含蓄而深邃,遣词造句精准契合温庭筠词作以精巧构思、华丽辞藻、浓艳色彩见长的艺术风格。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上阕“背江楼,临海月”以工笔勾勒眼前实景,下阕“京口路,归帆渡”则以淡墨虚写归途之思。虚实相映间,时空维度如画卷徐展,既摹绘出当下孤寂之境,又暗藏游子思归之切。实景的冷冽与虚景的温情交织,凸显其“身在羁途,心向桑梓”的矛盾心绪。以景结情:词末“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以景语收束全篇,银烛残光、玉绳西沉、鸡鸣村落,三者共织清冷孤寂之境,将游子漂泊之愁与思乡之痛推向极致。景中藏情,不言愁苦而愁自深,以晨光熹微的寂静村景,暗喻归途漫漫、归期渺茫,情感表达含蓄而隽永。

3. 分段赏析

上阕描绘思妇凭栏远眺之景,自夜至晨。开篇三句,女子倚楼凝望,目睹海月初升,耳闻城头角声低回,悄然点出“思”字;“角声呜咽”之音,更添愁绪。随后三句,触景生情,由近及远,依次勾勒堤柳轻摇、烟岛迷蒙、征雁成行,画面层次分明,情寓景中,尤以“两行征雁飞”一句,暗喻昔日离别之景,抒发此刻绵长离情,含蓄隽永,备受赞誉。下阕转换视角,转述游子归心之切,借对方视角深化思妇之情。换头三句,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凸显主人公离愁之深、相思之苦。“路”“渡”等词,流露游子归心似箭,日夜兼程,尤其“正是芳菲欲度”一句,点明时令已至暮春,美景难再。末三句亦自夜至晨,记游子所见所闻,从银烛孤照到村落鸡鸣,展现旅途之辽阔与孤寂,亦抒游子思亲之情。终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主人公的相思之念为脉络,依循从夜至晨的时间轨迹,借由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感,将深情自景中隐现、于言外迸发,层次井然,意蕴悠长。其境界宏阔清朗,格调明净疏朗,与闺情词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两行征雁分”句好。

明汤显祖《花间集》卷一

# 就行役昏晓之景,由城内而堤边,而渡口,而村落,次第写来,不言愁而离愁自见。其“征雁”句寓分手之感。唐人七岁女子诗“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亦即此意。结句与飞卿《过潼关》诗“十里晓鸡关树暗,一行寒雁龙云愁”,清真词“露寒人远鸡相应”,皆善写晓行光景。

近代俞陛云《唐词选释》

# 归帆二句,言春将暮矣,远人及此良时,其在归途乎?前阕六句,由天色未明,说到已明,次序甚清。皆己亲见亲闻之景。过片以后,既叙远人情事。银烛三句,当是自己所见所闻者。

近代华钟彦《花间集注》卷一

# 全词从头到尾写舟中所见实景,条理井然,景色如画。

近现代丁寿田、丁亦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朱庆馀《南岭路》

下一篇:唐·李商隐《西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