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shǐ
使
西
guān
jūn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2
huǒ
shān
liù
yuè
yīng
gèng
chì
tíng
dào
kǒu
xíng
rén
jué
zhī
jūn
guàn
lián
chéng
néng
chóu
jiàn
lún
tái
yuè
tuō
ān
zàn
jiǔ
jiā
sòng
jūn
wàn
西
gōng
míng
zhǐ
xiàng
shàng
zhēn
shì
yīng
xióng
zhàng

译文

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几乎不见行人踪迹。我知道您经常穿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的明月呢。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人。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大丈夫。

逐句剖析

"火山六月应更热":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

# 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

"赤亭道口行人绝":赤亭道口几乎不见行人踪迹。

# 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赤亭:地名。在今新疆哈密西南。

"知君惯度祁连城":我知道您经常穿越祁连城,

# 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南。

"岂能愁见轮台月":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的明月呢。

# 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脱鞍暂入酒家垆":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

# 酒家垆:此代指酒店。,脱鞍:一作脱衣。鞍:一作衣。

"送君万里西击胡":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人。

"功名祗向马上取":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

# 祗:同只。一本径作只。

"真是英雄一丈夫":您真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大丈夫。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七言古诗。诗开篇描绘了六月火山酷热、赤亭道口行人绝迹的恶劣环境,随后表明友人惯于穿越祁连城,不会因见轮台月而发愁,体现友人的英勇无畏。接着写在酒家为友人饯行,送其万里西征。最后鼓励友人在马上求取功名,赞美友人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展现出诗人送别时的豪迈之情与对友人的殷切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六月。彼时,高仙芝于安西正率部西征,李副使(具体名字已不可考)因公务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启程,奔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的军队之中,岑参遂作此诗为其送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前往碛西从军的情景,体现了李副使豪迈的气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与期望,以及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

2. 写作手法

烘托:“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通过描写火山六月的酷热和赤亭道口行人绝迹,烘托出友人即将前往之地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突出友人不畏艰难的精神。直抒胸臆:“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直接表达对友人的赞美和鼓励,希望友人在战场上建立功名,展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期望以及豪迈的情感。反问:“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以反问的语气,强调友人久经沙场,不会因轮台的明月而发愁,突出友人的英勇无畏,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一、二句,便聚焦于李副使即将离开武威,踏上前往碛西的征程。诗人巧妙地在起始处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在出塞途中必定会历经的火山、赤亭这两段极为艰苦的路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此前就曾对火山的酷热有所吟咏,更何况此时正值六月的炎炎酷暑。但作者并未从饯行话别的常规角度入手,而是以火山、赤亭起笔,营造出一个极为特殊的背景环境。在此背景之下,有力地烘托出李副使不惧艰难困苦、毅然决然接受使命前行的豪迈气魄,同时,那一路保重的送别之意也悄然蕴含其中。​三、四两句在写作手法上出现转折,明确地描述了李氏不同寻常的经历,以此激励他勇往直前:“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这里的“岂能”采用反问的形式,暗中表明李副使长期在沙场上纵横驰骋,早已将思乡之情抛诸脑后。“岂能愁见轮台月”,此句充分展现出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成为盛唐之音中一个激昂奋进的音符。​五、六两句则以招呼、劝说的口吻,诚恳地挽留李副使暂且下马,在酒家稍作停留,一同饮酒话别。作者大胆突破了一般送别诗多倾诉依依不舍之情的局限,直接提及此次西行“击胡”的重要使命,将离别的惆怅转化为豪迈之情,在送别诗的主题范畴内开拓出全新的意境。​最后两句更是直抒胸臆,气势磅礴:“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只向”二字,语气既恭敬又坚定。这两句既可以理解为岑参对李氏的勉励,期望他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成就英雄伟业,同时也是岑参自身理想与壮志的真实写照。这两句诗充分彰显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大胆跳出了普通送别诗的固有模式,堪称送别诗中的“别样佳作”。诗中运用极为口语化的语言,读来给人一种亲近自然、洒脱不羁之感。其声调悠扬婉转、优美动听,完美地传递出奔放爽朗、畅快淋漓的诗意。自由灵动的韵律搭配起伏多变、错落有致的节奏,尽显豪迈磅礴的气势,仿佛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饱含炽热激情,能给予远行之人无穷的鼓舞与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夏夜叹》

下一篇:唐·杜甫《潼关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