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
#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突兀:高耸的样子。
"火山五月火云厚":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火云满山凝未开":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
"飞鸟千里不敢来":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
#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逐:随着。,乍:突然。
"薄暮浑随塞雨回":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 浑:还是。,薄暮:接近天黑时。
"缭绕斜吞铁关树":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
#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氛氲半掩交河戍":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 戍:戍所,即驻防地的营垒、城堡。,交河:古县名,治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迢迢征路火山东":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
# 迢迢征路火山东:“迢迢”二句:表面是写孤云随人,实际是人以孤云为伴。
"山上孤云随马去":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塞外火山云奇异壮丽的景象,先以大笔勾勒出火山云的总体印象,后刻画其动态,既有时间变化又有空间展开。借火山云奇特景观为送别营造环境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行人路途艰难的关怀,展现了军人塞外相别的独特场景,体现出诗人临别不伤,以塞外奇景为友人壮行的别样情怀。
2. 写作手法
反复:前四句中“火山”多次出现,三次提到“火”字,反复强调,渲染出火山的奇异与震撼,表现诗人对这一奇异现象的兴奋。动静结合:前四句勾勒火山云静态,展现其厚重浓浊,如山云凝结不开;“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等句转写动态,描绘云的飘散与聚集,突出其轻盈灵巧,动静结合,全面展现火山云特点。正面描写:“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描绘火山云的外观,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火山云厚重、凝聚不开的形态,增强了主体感。侧面描写:“飞鸟千里不敢来”通过描述千里之外飞鸟都不敢靠近,从侧面烘托出火山云的奇异可惧,使火山云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夸张:“飞鸟千里不敢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火山云的威力,飞鸟在千里之外就因惧怕而不敢靠近,突出火山云的震撼气势,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铺垫。烘托:“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中,“斜”“半”点明火山云与铁关、交河戍的位置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出火山云“吞”“掩”的强大气势。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前四句“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以一种酣畅淋漓的大笔勾勒之法,迅速将火山云的整体风貌呈现于读者眼前。“火山”一词,瞬间点燃读者的审美热情,将人的思绪牵引至广袤辽远、雄浑壮阔的塞外之地。这四句如连珠炮发,以令人目不暇接的节奏,把火山与火云的奇异景象推至眼前。前两句皆以“火山”起笔,第三句紧承第二句,以“火云”开篇,短短三句,“火”字便四度出现,诗人的笔触在“山”与“云”之间灵动跳跃,尽显其面对这般奇景时的激动难抑。“满山凝未开”,从正面细致刻画火山云的外在形态,使其主体形象鲜明可感;“飞鸟千里不敢来”则从侧面着笔,以夸张之语渲染出火山云外观的奇异可怖,让火山云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在这种夸张中为后文友人途经火山埋下伏笔。中间四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笔锋陡然一转,开始着力描绘火山云的动态之美。“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形象地描绘出火山云在清晨被胡风骤然吹散,至傍晚又伴着塞雨重新聚拢的奇妙变化,相较于前文“满山凝未开”时的厚重凝滞,此时的云显得轻盈灵动许多。“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运用互文手法,描绘出火山云缭绕之际,仿佛以一种侵略之势,或远或近地笼罩着铁关之树与交河戍所。“斜”与“半”两个字,精准地点明了火山云与铁关、交河戍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从而巧妙地烘托出“吞”与“掩”所蕴含的磅礴气势。此部分既有对火山云静态时的描摹,又有对其动态变化的生动刻画,还涵盖了时间上从早到晚的纵向延伸,以及空间上对不同地点的横向拓展。诗至末尾两句“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顺势将对火山云的描绘自然过渡到送别主题。第九句“火山”二字,犹如一个巧妙的收束符,轻轻收拢前八句对火山云的精彩描绘,使其成为送别场景的宏大背景。“迢迢”二字,饱含着诗人对友人漫漫征途的关切,道尽了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最后一句虽未直接出现人物,然而“孤云随马去”的意象,却生动勾勒出一幅军士于塞外依依惜别的独特画面,让人从中感受到军人的坚毅与剽悍。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火山云为核心,反复铺陈渲染,尽显雄奇豪迈,堪称西北边塞风光的精彩写照。诗人两度出塞,边疆的风沙、火山冰雪磨炼其意志,军中粗犷豪迈的生活铸就其性格,加之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时刻激励,使其在送别时不落俗套,并无哀伤之情。尽管这是一首送别诗,景物描写却占据大半篇幅,且作为送别的背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离情别意并未过多着墨。即便直接写送别的部分,也未流于缠绵悱恻。诗人借歌咏塞外独特的奇丽景色,为友人壮行,以别样的方式表达送别之情。
# 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子美、达夫所及。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上一篇:唐·韦应物《对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