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ǒ
shān
yún
sòng
bié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1
huǒ
shān
chì
tíng
kǒu
huǒ
shān
yuè
huǒ
yún
hòu
huǒ
yún
mǎn
shān
níng
wèi
kāi
fēi
niǎo
qiān
gǎn
lái
píng
míng
zhà
zhú
fēng
duàn
hún
suí
sài
huí
liáo
rào
xié
tūn
tiě
guān
shù
fēn
yūn
bàn
yǎn
jiāo
shù
tiáo
tiáo
zhēng
huǒ
shān
dōng
shān
shàng
yún
suí

译文

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逐句剖析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

#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突兀:高耸的样子。

"火山五月火云厚":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火云满山凝未开":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

"飞鸟千里不敢来":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

#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逐:随着。,乍:突然。

"薄暮浑随塞雨回":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 浑:还是。,薄暮:接近天黑时。

"缭绕斜吞铁关树":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

#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氛氲半掩交河戍":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 戍:戍所,即驻防地的营垒、城堡。,交河:古县名,治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迢迢征路火山东":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

# 迢迢征路火山东:“迢迢”二句:表面是写孤云随人,实际是人以孤云为伴。

"山上孤云随马去":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火山云歌送别》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边塞诗。此诗描绘了火山云的雄伟壮观景象。开篇先写火山的巍峨,接着重点刻画五月火山云的奇异,从火云的浓厚、飞鸟不敢靠近,到其随胡风、塞雨的变化,以及缭绕吞树、半掩戍堡等,多角度展现火山云的特点。在描绘壮丽景色的同时,融入送别之情。结尾“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将友人远去的征途与火山、孤云相联系,意境开阔又带着淡淡的惆怅,以景结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收录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属于送别诗,创作时间天宝末年至至德初年,当时岑参任职于北庭,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在安西、北庭幕府任职期间,他写下此诗。虽诗题为“送别”,然而别意仅在诗末两句稍有体现,全诗着重全力描绘火山云气的奇异景观,写作手法与《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颇为相似,是一首即景命篇、借咏云以送人的诗作。岑参曾两次前往塞外,在边塞生活长达六年之久,擅长描绘边塞的壮丽风光。火山本就奇观惊人,山上的云更是奇峭壮美。恰逢好友东归,他便以这塞外的奇特景观为友人壮行,于临别之际不落哀伤俗套,别具一番独特风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塞外火山云奇异壮丽的景象,先以大笔勾勒出火山云的总体印象,后刻画其动态,既有时间变化又有空间展开。借火山云奇特景观为送别营造环境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行人路途艰难的关怀,展现了军人塞外相别的独特场景,体现出诗人临别不伤,以塞外奇景为友人壮行的别样情怀。

2. 写作手法

反复:前四句中“火山”多次出现,三次提到“火”字,反复强调,渲染出火山的奇异与震撼,表现诗人对这一奇异现象的兴奋。动静结合:前四句勾勒火山云静态,展现其厚重浓浊,如山云凝结不开;“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等句转写动态,描绘云的飘散与聚集,突出其轻盈灵巧,动静结合,全面展现火山云特点。正面描写:“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描绘火山云的外观,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火山云厚重、凝聚不开的形态,增强了主体感。侧面描写:“飞鸟千里不敢来”通过描述千里之外飞鸟都不敢靠近,从侧面烘托出火山云的奇异可惧,使火山云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夸张:“飞鸟千里不敢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火山云的威力,飞鸟在千里之外就因惧怕而不敢靠近,突出火山云的震撼气势,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铺垫。烘托:“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中,“斜”“半”点明火山云与铁关、交河戍的位置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出火山云“吞”“掩”的强大气势。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前四句“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以一种酣畅淋漓的大笔勾勒之法,迅速将火山云的整体风貌呈现于读者眼前。“火山”一词,瞬间点燃读者的审美热情,将人的思绪牵引至广袤辽远、雄浑壮阔的塞外之地。这四句如连珠炮发,以令人目不暇接的节奏,把火山与火云的奇异景象推至眼前。前两句皆以“火山”起笔,第三句紧承第二句,以“火云”开篇,短短三句,“火”字便四度出现,诗人的笔触在“山”与“云”之间灵动跳跃,尽显其面对这般奇景时的激动难抑。“满山凝未开”,从正面细致刻画火山云的外在形态,使其主体形象鲜明可感;“飞鸟千里不敢来”则从侧面着笔,以夸张之语渲染出火山云外观的奇异可怖,让火山云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在这种夸张中为后文友人途经火山埋下伏笔。中间四句“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笔锋陡然一转,开始着力描绘火山云的动态之美。“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形象地描绘出火山云在清晨被胡风骤然吹散,至傍晚又伴着塞雨重新聚拢的奇妙变化,相较于前文“满山凝未开”时的厚重凝滞,此时的云显得轻盈灵动许多。“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运用互文手法,描绘出火山云缭绕之际,仿佛以一种侵略之势,或远或近地笼罩着铁关之树与交河戍所。“斜”与“半”两个字,精准地点明了火山云与铁关、交河戍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从而巧妙地烘托出“吞”与“掩”所蕴含的磅礴气势。此部分既有对火山云静态时的描摹,又有对其动态变化的生动刻画,还涵盖了时间上从早到晚的纵向延伸,以及空间上对不同地点的横向拓展。诗至末尾两句“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顺势将对火山云的描绘自然过渡到送别主题。第九句“火山”二字,犹如一个巧妙的收束符,轻轻收拢前八句对火山云的精彩描绘,使其成为送别场景的宏大背景。“迢迢”二字,饱含着诗人对友人漫漫征途的关切,道尽了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最后一句虽未直接出现人物,然而“孤云随马去”的意象,却生动勾勒出一幅军士于塞外依依惜别的独特画面,让人从中感受到军人的坚毅与剽悍。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火山云为核心,反复铺陈渲染,尽显雄奇豪迈,堪称西北边塞风光的精彩写照。诗人两度出塞,边疆的风沙、火山冰雪磨炼其意志,军中粗犷豪迈的生活铸就其性格,加之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时刻激励,使其在送别时不落俗套,并无哀伤之情。尽管这是一首送别诗,景物描写却占据大半篇幅,且作为送别的背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离情别意并未过多着墨。即便直接写送别的部分,也未流于缠绵悱恻。诗人借歌咏塞外独特的奇丽景色,为友人壮行,以别样的方式表达送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子美、达夫所及。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对萱草》

下一篇:唐·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