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íng
guān
zhāng
wàng
dào
shuǐ
guī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dōng
tún
jiāng
běi
bǎi
qǐng
píng
ruò
àn
liù
yuè
qīng
dào
duō
qiān
quán
luàn
chā
yāng
shì
yún
yǐn
liù
jiā
gài
guàn
gēng
wǎng
fāng
táng
jué
dāng
duàn
àn
gōng
zhuó
jìn
rùn
tiān
hàn
zhǔ
shǒu
wèn
jiā
chén
fēn
míng
jiàn
bàn
qiān
qiān
jiǒng
cuì
yǎn
yǎn
shēng
yín
hàn
ōu
niǎo
jìng
lái
guān
shān
yún
biān
kàn
qiū
chéng
hēi
jīng
záo
chuán
bái
càn
chén
chuī
hóng
xiān
rèn
xiá
sàn
zhōng
rán
tiān
shí
zuò
zhuàng
guān
suì
zhòng
duō
cāng
jiè
màn

译文

东屯在大江的北岸,百顷稻田平整得如同桌案。六月时青色的稻苗非常多,千畦稻田中碧绿的泉水纵横交错。插秧刚刚结束,引来水流进行灌溉。轮番差遣仆人前往方塘,在断岸处挖掘渠道。公共和私有的田地,滋润充足,无惧天旱。主管农事的人询问家臣,清楚地看到溪水相伴。翠绿的稻苗鲜亮如翠羽,流动的水闪耀如银河。鸥鸟从如镜的水面飞来,远处的关山在云边可以看到。秋天菰米成熟变成黑色,精凿后得到洁白的稻米。如玉的米粒足够早上做饭,清晨霞光四射,映照得稻米更加鲜亮。终究增添了旅居生活的食物,辛苦劳作期待看到壮观的丰收景象。希望有很多遗穗能惠及众人,我告诫自己的粮仓不要滋生蔓草。

逐句剖析

"东屯大江北":东屯在大江的北岸,

# 东屯大江:一作“东枕大江”。东屯: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县东。

"百顷平若案":百顷稻田平整得如同桌案。

# 案:矮长桌。

"六月青稻多":六月时青色的稻苗非常多,

"千畦碧泉乱":千畦稻田中碧绿的泉水纵横交错。

"插秧适云已":插秧刚刚结束,

# 适云已:刚刚完毕。适,刚刚。云,句中助词,无义。已,完毕。

"引溜加溉灌":引来水流进行灌溉。

# 引溜加溉灌:引涧水给予灌溉。溉灌,即灌溉。

"更仆往方塘":轮番差遣仆人前往方塘,

# 方塘:此指稻田。

"决渠当断岸":在断岸处挖掘渠道。

# 决渠当断岸:引渠水灌田时要堵塞好断裂的堤岸。

"公私各地著":公共和私有的田地,

# 公私各地著:意思是公田、私田都得了灌溉,水稻自会茁壮生长。

"浸润无天旱":滋润充足,无惧天旱。

"主守问家臣":主管农事的人询问家臣,

"分明见溪伴":清楚地看到溪水相伴。

# 伴:一作“畔”。,明:一作“朋”。

"芊芊炯翠羽":翠绿的稻苗鲜亮如翠羽,

# 芊芊:一作“芋芋”,一作“竿竿”。

"剡剡生银汉":流动的水闪耀如银河。

# 生:一作“向”。

"鸥鸟镜里来":鸥鸟从如镜的水面飞来,

"关山云边看":远处的关山在云边可以看到。

"秋菰成黑米":秋天菰米成熟变成黑色,

"精凿传白粲":精凿后得到洁白的稻米。

# 传:一作“傅”。,凿:一作“谷”。

"玉粒足晨炊":如玉的米粒足够早上做饭,

"红鲜任霞散":清晨霞光四射,映照得稻米更加鲜亮。

# 红鲜:江浙以红米为红鲜。

"终然添旅食":终究增添了旅居生活的食物,

"作苦期壮观":辛苦劳作期待看到壮观的丰收景象。

"遗穗及众多":希望有很多遗穗能惠及众人,

"我仓戒滋蔓":我告诫自己的粮仓不要滋生蔓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诗开篇点明东屯位于大江北岸,百顷稻田平整如案,六月时青稻众多,千畦稻田中有碧泉纵横。接着描述插秧结束后,行官张望带领众人引水灌溉,前往方塘决渠补水,确保公私田地都能得到灌溉,免受干旱。随后描绘灌溉后的稻田景色,翠绿色的稻田如炯炯翠羽,水流动如银河闪耀,鸥鸟在如镜的水面飞过,远处关山在云边可见。诗人还想象秋天菰米成熟,精凿稻米洁白如银,可满足晨炊。最后诗人表示虽然自己是旅居于此,但期待看到壮观的丰收场景,希望能有更多遗穗惠及众人,同时告诫自己的粮仓不要滋生蔓草。整首诗描绘了乡村稻田灌溉过程及相关景象,表达对乡村生活和丰收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创作于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的六月,彼时杜甫居于夔州瀼西。当时,杜甫虽历经漂泊,却仍对生活细致观察、饱含热情。在夔州的这段日子,农事活动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他目睹了行官张望为稻田补水劳作及归来的场景,有感而发,遂写下此诗,以此记录这一生活片段并表达对农事艰辛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千畦碧泉乱”“决渠当断岸”中水流奔涌、开渠引水的动态画面,又有“百顷平若案”“东屯大江北”这般静态的地理环境和广袤稻田的呈现。动景突出了农事活动的忙碌与水的活力,静景则为全诗奠定了平和、稳定的基调,两者相辅相成,使诗歌画面富有层次感。比喻:“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把翠绿的稻苗比作鲜亮的翠羽,将闪耀的田水喻为银河,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稻苗的生机与田水的澄澈明亮,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更易产生联想和共鸣。想象:“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诗人由当下的稻田灌溉,想象到秋天菰米成熟、稻米精凿后的情景,展现出对丰收的期盼。

2. 分段赏析

前八句:“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更仆往方塘,决渠当断岸。”诗人先介绍稻田位置与规模,描绘出六月稻田生机勃勃又水源充沛的景象。接着叙述插秧完成后,行官带领众人去方塘决渠灌溉,体现了乡村农事的有序进行,为后文对丰收的期盼做铺垫。中间四句:“公私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强调灌溉对公私田地的重要性,确保田地不受干旱影响。“主守问家臣”这一细节,体现了对灌溉事务的重视与管理。同时,也暗示了乡村生活中人们对农事的协作与关注。再四句:“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此部分着重描绘灌溉后稻田的优美景色。翠绿的稻田如同翠羽般鲜亮,流动的水似银河闪烁,鸥鸟在平静水面飞过,远处关山在云边若隐若现,营造出宁静而优美的田园氛围,表达诗人对乡村景色的赞美。最后六句:“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诗人想象秋天丰收的场景,菰米成熟,稻米可供晨炊。虽自己旅居此地,但期待看到壮观丰收,希望遗穗能惠及众人,同时提醒自己管理好粮仓。这部分体现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以及对民生的关怀,升华了诗歌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祜《王家五弦》

下一篇:唐·曹松《洞庭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