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寝":她寝卧高高的楼上,
# 寝:睡或卧。
"残月下帘旌":一弯残月从帘幕边缓缓西沉。
# 帘旌:帘额,即帘上所缀软帘。,残月:此处指快要落下的月亮
"梦见秣陵惆怅事":睡梦中来到金陵,重温惆怅的旧情,
# 秣陵:金陵,今江苏南京。
"桃花柳絮满江城":那时的江城漫天飞舞着桃花与柳絮,
"双髻坐吹笙":梳着双髻的少女正坐着吹奏笙箫。
# 双髻:少女的发式。这里代指少女。
唐代词人
皇甫松(?~?),唐代文学家。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祖籍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附近)。年轻时胸怀大志,意欲为国效力,却久试进士不第,终身未仕。皇甫松长于诗词歌赋,所作《大隐赋》表达出世思想,文辞诡激。其以词著名,笔致清灵,情境优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其词:“宏丽不及飞卿,而措词闲雅,犹存古诗遗意。”主要作品有《采莲子》《梦江南》《天仙子》《忆江南》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小令词,也是一首记梦怀人词。描写了男子夜半梦回金陵旧事,梦中满城桃花柳絮纷飞,少女双髻吹笙的画面,与醒来残月低垂的孤寂形成对照,透露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淡淡怅惘。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梦见陵惆怅事”通过梦境展现往昔金陵的美好春色,与醒后的现实形成虚实对照,强化了旧梦难寻的怅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桃花柳絮满江城”描绘梦中绚烂春景,却以“惆怅事”点题,用明媚春光反衬出物是人非的哀伤。对比:梦中“桃花柳絮”的热闹春色与醒后“残月”的冷清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梦醒时分的巨大心理落差。借景抒情:“残月下帘旌”以深夜残月的清冷之景,暗含主人公梦醒后的孤寂之情,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惆怅自然融合。
3. 分段赏析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主人公在楼上安歇时,看见一弯残月渐渐沉落到帘幕的下方。这个场景是从床榻上透过窗户望见的月色变化。残月低垂至帘幕边缘,暗示夜已将尽,天色将明,此刻的主人公已然从睡梦中醒来。“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开篇的“梦见”二字统领着后面三句的内容。按理说梦见心中所念之人事,本该是令人欣慰的,为何偏偏用“惆怅事”来形容?一种理解是因为往昔的欢愉只能在梦中重现,醒来后无法重温,所以感到迷茫怅惘;另一种理解是主人公在诉说:梦中重现了当年在金陵发生的那件令人遗憾的往事,或许是一段未能圆满的感情。“秣陵”和“江城”都是指现在的南京;而“双髻”则是指主人公曾经深爱过、分别后始终难以忘怀的那位女子。经过岁月的沉淀,记忆中最鲜明、最深刻的画面,都凝聚在那位梳着双髻的少女静坐吹笙的瞬间。梦中重现的景致和人物虽然美好,却都已成过往,即便在梦中得以相见,醒来后依然无法触及,这反而让主人公对那位“双髻”女子的思念之情愈发深切。
4. 作品点评
这首《梦江南·楼上寝》承续了南朝以来的抒情传统,以春日花柳为背景,抒写朦胧而缠绵的愁绪。词中描绘的梦境清丽动人,情感真挚悠远。通过梦回往事的笔法,将一段难以释怀的旧情娓娓道来,虽未直言相思之苦,却处处流露着深切的思念。梦中景象虽虚犹实,往日情事历历在目,而故地难归、旧爱难寻的现实,更衬托出梦醒时分的孤寂。全词写景生动传神,抒情含蓄蕴藉,虚实相生间,将主人公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追忆与怅惘之情,表达得婉转动人。
# 皇甫松以《天仙子》、《摘得新》著名,然总不如《梦江南》二阕为尤胜也。
清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三引
# 凄艳似飞卿,爽快似香山。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
# 梦境,画境,婉转凄清,亦飞卿之流亚也。
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一
# 调倚《梦江南》,两词皆其本体。江头暮雨,画船闻桃叶清歌;楼上清寒,笙管恹刘妃玉指,语语带六朝烟水气也。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黄叔呖称其《摘得新》二首为有达观之见。余谓不若《忆江南》二阕,情味深长,在乐天、梦得上也。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
# 此首与前首同写梦境,作法亦相同。起处皆写深夜景象,惟前首写室内之烛花落几,此首则写室外之残月下帘。“梦见”以下,亦皆梦中事,梦中景色,梦中欢情,皆写得灵动美妙。两首《梦江南》,纯以赋体铺叙,一往俊爽。
现代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末句类现代象征派画家手法。又“帘旌”,指帘额,即帘子所缀软帘。或曰“就帘子的上下际看,日帘旌”。谬矣。
现代吴世昌《词林新话》卷二
上一篇:唐·顾况《郑女弹筝歌》
下一篇:唐·韩愈《符读书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