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莫作波中月":夫妇团圆应当持久,不能像水中的月影,
# 波中月:水波中的明月。,莫作:不要作。,团圆:圆貌。亲属团聚,多指夫妻而言。圆:一作圞。
"洁白莫为枝上雪":也不要作枝头的落雪,尽管它洁白纯净,却没有芳香。
# 莫为:不要成为。一本作“无为”。
"月随波动碎潾潾":波中之月虽圆,但水波晃动就会破碎,
# 潾潾:波光闪烁貌。
"雪似梅花不堪折":枝头的落雪虽洁白如梅花,但终不能折下来插瓶供赏。
# 不堪:不能承当;不能胜任。不忍心。不可;不能。
"李娘十六青丝发":李娘才十六岁,年纪轻轻就已经嫁人了,
# 青丝发:黑发。青丝般的头发。,李娘:李家姑娘。
"画带双花为君结":用绣着双花的丝带为你系上发髻。
# 结:打结。结系。,君:君子。夫君。君王。,双花:打结成双花形状。,画带:绘画的衣带。
"门前有路轻离别":家门前有条水路,丈夫轻易就离别而去,
# 轻离别:轻易离别,轻视离别。轻:一本作“生”。
"惟恐归来旧香灭":只怕他回来时年华已逝,红颜已老。
# 旧香:旧日的香火香烛。,惟恐:只怕。唯有恐怕。惟:一本作“只”。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乐府诗。诗中以波月、雪梅作比,描绘商人重利轻别致使妻子空房独守的情景,表达商妇对华年易逝的感慨与怨思。
2. 写作手法
比喻:“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以“波中月”比喻“团圆”,以“枝上雪”比喻“洁白”。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为自然事物,“波中月”虽圆却随波晃动易破碎,喻美好团圆难以持久;“枝上雪”似梅花洁白,却不堪攀折、易消融,喻纯洁之物易遭摧残。这种比喻使情感表达更生动可感,引发读者对美好易逝的共鸣。“月随波动碎潾潾,雪似梅花不堪折”承接前句,进一步细化比喻。“月随波动碎潾潾”,将月光破碎的动态比作情感的支离,强化团圆被打破的悲感;“雪似梅花不堪折”,以雪梅之美却不可折,喻美好事物的脆弱性,双重比喻层层递进,深化主题。象征:“门前有路轻别离,唯恐归来旧香灭”,“门前路”象征离别之路,暗示商人因路远行、重利轻别,将抽象的“别离”具象化为可触摸的道路,强化空间感与现实感。“旧香灭”象征青春消逝、情思消散。“香”本为女子梳妆之物,代指青春与情感,“恐旧香灭”既写商妇对容颜老去的担忧,更隐喻对爱情褪色的恐惧,使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团圆莫作波中月,洁白莫为枝上雪”,以劝诫式起兴,将“团圆”比“波中月”(虽圆却随波易碎),“洁白”比“枝上雪”(似梅美却不堪折、易消融),用自然意象的脆弱,暗喻人间美好(团圆、青春)的易逝,为全诗奠定“哀怨、怅惘”的情感基调,让抽象情思有了具象依托。“月随波动碎潾潾,雪似梅花不堪折”,承接前句,细化“波中月”“枝上雪”的命运—月光随波碎成粼粼光,雪如梅却无法攀折,以更具体的画面,强化美好事物的脆弱性,加深悲叹色彩,使情感从“隐忧”转向“显悲”。“李娘十六青丝发,画带双花为君结”,刻画十六岁商妇李娘,“青丝发”显青春娇美,“画带双花结”是为君梳妆的细节,将商妇对丈夫的深情、盼归的期待,融入日常梳妆场景,让人物情感真实可感,从写抽象情转到写具体人。“门前有路轻别离,唯恐归来旧香灭”,“门前有路”象征离途,“轻别离”直斥商人重利轻别;“唯恐旧香灭”,以“旧香”喻青春、情思,商妇怕丈夫归来时,自己青春不再、情思消散,将长期独守的哀怨、对青春消逝的恐惧,直白倾诉,收束全诗,让悲情落到现实痛点,引发读者对商妇命运的共情。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聚焦女性伤春伤别情思的作品,在细腻勾勒女子幽怨愁思的过程中,既传递出女性因时序更迭、离人远去而生的怅惘,也隐含着诗人对其遭遇的共情,以及借他人愁绪映照自身、难以言说的自伤情绪。
上一篇:唐·白居易《一字至七字诗》
下一篇:唐·杜甫《漫成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