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诗。
"绮美":华丽美好,
# 绮美:华丽、艳美的文思。
"瑰奇":瑰丽奇特。
# 瑰奇:奇异、瑰丽的词藻。
"明月夜":明月照耀的夜晚,
"落花时":落花缤纷的时节。
"能助欢笑":能够增添欢笑,
"亦伤别离":也会加深离别伤感。
"调清金石怨":声调能使金石哀怨,
# 金石怨:形容词语铿锵响亮,有如金石之声。
"吟苦鬼神悲":吟诵之苦能让鬼神悲伤。
# 鬼神悲:盛赞诗篇之感人肺腑,似乎连鬼神也会感泣。
"天下只应我爱":天下或许只有我如此热爱,
"世间唯有君知":世间只有你能知晓。
"自从都尉别苏句":从都尉李陵与苏武赠别的诗句开始,
"便到司空送白辞":到司空曙送我的诗句。
# 司空送白辞:指令狐楚赠白居易的诗。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明月夜,落花时”,借明月照耀的夜晚和落花缤纷的美好而略带忧伤的景色,烘托出诗所营造的氛围,暗示诗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情感,借景抒情,使对诗的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夸张:“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运用夸张手法,形容诗的声调能使金石都为之哀怨,吟诵之苦能让鬼神都感到悲伤,极言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强化了对诗的赞美之情。用典:“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使用典故,“都尉别苏句”指苏武与李陵分别时的赠别诗句,“司空送白辞”指司空曙送白居易的诗句,通过引用这些历史上著名的诗句,表明诗在历史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词的文化内涵,体现诗的魅力源远流长。
2. 分段赏析
上片:“诗,绮美,瑰奇”,开篇直接点明主题“诗”,紧接着以“绮美,瑰奇”两个词高度概括诗的风格特点,简洁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对诗的赞美,让读者对诗的美妙有初步认知。“明月夜,落花时”,描绘出两个富有诗意的场景,明月当空的夜晚和落花纷飞的时节。这两个场景不仅营造出优美且略带忧伤的氛围,更暗示诗与这些美好而富有情感的场景紧密相连,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情感,从侧面展现诗的魅力。“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进一步阐述诗的情感作用,诗既能在欢乐时刻增添欢笑,又能在离别之际加深伤感,说明诗可以契合人们不同的情感状态,展现出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多样性。“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运用夸张手法,强调诗的声调可以使坚硬的金石都为之哀怨,诗人吟诵的悲苦能让鬼神都为之动容,生动形象地突出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再次赞美诗的艺术魅力。下片:“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诗人在此直抒胸臆,强烈表达出自己对诗的热爱,认为天下或许只有自己如此热爱诗,同时渴望有知音能如自己这般懂诗,流露出对知音的期待,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切。“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诗人列举“都尉别苏句”和“司空送白辞”两个典故,通过这两个历史上著名的赠别诗句,暗示诗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延续,表明诗的魅力历经岁月而不衰,丰富了词的文化底蕴,深化了对诗的赞美主题。
上一篇:唐·李白《放后遇恩不沾》
下一篇:唐·温庭筠《相和歌辞·三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