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ì
sh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shī
měi
guī
míng
yuè
luò
huā
shí
néng
zhù
huān
xiào
shāng
bié
diào
qīng
jīn
shí
yuàn
yín
guǐ
shén
bēi
tiān
xià
zhǐ
yīng
ài
shì
jiān
wéi
yǒu
jūn
zhī
cóng
wèi
bié
biàn
便
dào
kōng
sòng
bái

译文

诗。华丽美好,瑰丽奇特。明月照耀的夜晚,落花缤纷的时节。能够增添欢笑,也会加深离别伤感。声调能使金石哀怨,吟诵之苦能让鬼神悲伤。天下或许只有我如此热爱,世间只有你能知晓。从都尉李陵与苏武赠别的诗句开始,到司空曙送我的诗句。

逐句剖析

"诗":诗。

"绮美":华丽美好,

# 绮美:华丽、艳美的文思。

"瑰奇":瑰丽奇特。

# 瑰奇:奇异、瑰丽的词藻。

"明月夜":明月照耀的夜晚,

"落花时":落花缤纷的时节。

"能助欢笑":能够增添欢笑,

"亦伤别离":也会加深离别伤感。

"调清金石怨":声调能使金石哀怨,

# 金石怨:形容词语铿锵响亮,有如金石之声。

"吟苦鬼神悲":吟诵之苦能让鬼神悲伤。

# 鬼神悲:盛赞诗篇之感人肺腑,似乎连鬼神也会感泣。

"天下只应我爱":天下或许只有我如此热爱,

"世间唯有君知":世间只有你能知晓。

"自从都尉别苏句":从都尉李陵与苏武赠别的诗句开始,

"便到司空送白辞":到司空曙送我的诗句。

# 司空送白辞:指令狐楚赠白居易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七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词,题材围绕对“诗”的赞美与感悟。上片从诗的风格“绮美,瑰奇”起笔,接着描绘诗与“明月夜,落花时”等场景的融合,展现诗能带来“助欢笑”“伤别离”等不同情感体验,以及其声调可“调清金石怨”,吟诵能“吟苦鬼神悲”,突出诗的感染力。下片则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诗的热爱,发出“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的感慨,并以“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通过列举历史上的诗句,暗示诗的传承与魅力。全词通过对诗的风格、情感作用、感染力及自身热爱等方面的描述,表达对诗的高度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明月夜,落花时”,借明月照耀的夜晚和落花缤纷的美好而略带忧伤的景色,烘托出诗所营造的氛围,暗示诗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情感,借景抒情,使对诗的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夸张:“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运用夸张手法,形容诗的声调能使金石都为之哀怨,吟诵之苦能让鬼神都感到悲伤,极言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强化了对诗的赞美之情。用典:“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使用典故,“都尉别苏句”指苏武与李陵分别时的赠别诗句,“司空送白辞”指司空曙送白居易的诗句,通过引用这些历史上著名的诗句,表明诗在历史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丰富了词的文化内涵,体现诗的魅力源远流长。

2. 分段赏析

上片:“诗,绮美,瑰奇”,开篇直接点明主题“诗”,紧接着以“绮美,瑰奇”两个词高度概括诗的风格特点,简洁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对诗的赞美,让读者对诗的美妙有初步认知。“明月夜,落花时”,描绘出两个富有诗意的场景,明月当空的夜晚和落花纷飞的时节。这两个场景不仅营造出优美且略带忧伤的氛围,更暗示诗与这些美好而富有情感的场景紧密相连,能引发人们丰富的情感,从侧面展现诗的魅力。“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进一步阐述诗的情感作用,诗既能在欢乐时刻增添欢笑,又能在离别之际加深伤感,说明诗可以契合人们不同的情感状态,展现出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多样性。“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运用夸张手法,强调诗的声调可以使坚硬的金石都为之哀怨,诗人吟诵的悲苦能让鬼神都为之动容,生动形象地突出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再次赞美诗的艺术魅力。下片:“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诗人在此直抒胸臆,强烈表达出自己对诗的热爱,认为天下或许只有自己如此热爱诗,同时渴望有知音能如自己这般懂诗,流露出对知音的期待,使情感表达更为深切。“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诗人列举“都尉别苏句”和“司空送白辞”两个典故,通过这两个历史上著名的赠别诗句,暗示诗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延续,表明诗的魅力历经岁月而不衰,丰富了词的文化底蕴,深化了对诗的赞美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放后遇恩不沾》

下一篇:唐·温庭筠《相和歌辞·三洲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