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之南麓山殊":玉泉寺以南就数麓山寺最特殊,
# 玉泉:指玉泉寺。玉泉寺在湖北当阳城西三十里的玉泉山东麓。汉建安年间,普净禅师结茅于此,梁宣帝敕建覆船山寺,隋开皇时,智者禅师继倡立法门。寺后古树环抱之中有泉从石隙中流出,冬夏不涸,清冽甘甜,名“白鹤泉”。
"道林林壑争盘纡":道林寺似乎在比赛谁的山林沟壑最幽静盘纡。
# 盘纡:回绕曲折。
"寺门高开洞庭野":寺门高开向着洞庭之野,
"殿脚插入赤沙湖":殿脚仿佛插入了远处的赤沙湖。
"五月寒风冷佛骨":据说炎热的五月天这里的风还是凉飕飕的会把佛骨吹冷,
# 佛:一作“拂”。
"六时天乐朝香炉":昼夜六时天乐不绝总有人来朝拜香炉。
"地灵步步雪山草":来到这灵山胜地步步踩的都是像雪山上长着的香草,
"僧宝人人沧海珠":僧宝和合人人顿觉心性圆明犹如沧海之珠。
"塔劫宫墙壮丽敌":多层寺塔只有壮丽的宫墙差堪匹敌,
# 墙:一作“坛”。,劫:一作“级”。
"香厨松道清凉俱":跟松间道路同样清凉的还有那香积厨。
# 凉:一作“崇”。,香:一作“石”。
"莲花交响共命鸟":莲池里交响着共命鸟,
# 共命鸟:《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池中莲花大如车轮。又有伽陵频伽共名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宝藏经》: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识神各异,同共报命,曰共命。,花:一作“池”。
"金榜双回三足乌":红日高照两寺的黄金牓都反映出三足乌。
# 三足乌:古代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名踆乌。
"方丈涉海费时节":渡海去寻方丈、蓬莱很费时间,
"悬圃寻河知有无":穷河源寻玄圃谁知是有还是无。
# 悬圃:一作“玄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暮年且喜经行近":暮年且喜到这儿来路很近,
"春日兼蒙暄暖扶":更何况春天里游山还可仰仗蒸腾的暖气把我搀扶。
"飘然斑白身奚适":白发飘然此身何往,
# 身:一作“将”。
"傍此烟霞茅可诛":傍烟霞诛茅筑屋倒可在这里隐居。
"桃源人家易制度":虽然桃花源里人家的制度已有改变,
"橘洲田土仍膏腴":可羡那橘子洲头的田土仍极膏腴。
# 橘洲:即橘子洲,在湖南长沙西南不远的湘江中。
"潭府邑中甚淳古":潭州城中民风淳古,
"太守庭内不喧呼":太守衙门里不闻喧呼。
"昔遭衰世皆晦迹":古时候的人遭遇衰世都韬光养晦,
"今幸乐国养微躯":于今幸喜来此乐国休养多病的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就是现在来投靠老禅师也不算晚,
# 老宿:此指高僧,也可指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
"富贵功名焉足图":功名富贵并不值得贪图。
"久为野客寻幽惯":我早知道谢客已习惯于访胜寻幽,
# 野:一作“谢”。《异苑》:谢灵运生于会稽,其家以子孙难得,送于钱塘杜明师养之。十五方还,故名“客儿”。
"细学何颙免兴孤":还应该细学周颙以免清兴孤。
# 何:当作“周”。
"一重一掩吾肺腑":一重一掩的山林跟我息息相关,简直就是我的肺腑,
"山鸟山花吾友于":山鸟山花我把它们都当成自己的兄弟友于。
# 友于:原指兄弟之间相互友爱。后用作兄弟的代称。,山:一作“仙”。
"宋公放逐曾题壁":宋公放逐岭南过此曾赋诗题壁,
# 宋公:即宋之问。原注“之问也”。宋之问流贬钦州,道经长沙,有诗题寺壁。
"物色分留与老夫":他还分了份景色留给了老夫。
# 与:一作“待”。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古体诗,属于山水纪游诗。诗中描绘了岳麓山道林二寺的壮丽景致,同时记述了当地山川风俗之美,凸显出一方水土的祥和富饶。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出仙界难求,岳麓宜居的感悟,抒发了在此卜居养生的愿望。
2. 分段赏析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两句点明方位,描绘岳麓山的独特风貌。“殊”字强调其与众不同,“争盘纡”赋予林壑以动态感,仿佛它们在竞相展现自身的曲折蜿蜒,生动勾勒出岳麓山山的复杂与奇美,为后文描写道林二寺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寺庙的雄伟气势与独特地理位置。“高开”写出寺门的高耸,与广阔的洞庭原野相连,视野极为开阔;“插入”则生动描绘出殿基仿佛深入赤沙湖的情景,使静态的建筑充满力量感,突出了道林二寺的宏大壮观与山水交融的奇妙景象。“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描绘寺内的特殊氛围。“五月寒风”点明时节与气候,在炎热的五月却有寒风,给人以清冷之感,突出佛地的超凡脱俗;“六时天乐”则营造出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仿佛时刻都有天界仙乐萦绕香炉,增添了寺庙的神秘色彩与宗教氛围。“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运用比喻手法,赞美此地与僧人。“地灵”强调环境的灵秀,“步步雪山草”形容此处草木皆非凡品,暗含圣地之意;将僧人比作沧海中的明珠,突出僧人的珍贵与高洁品质,体现出诗人对寺中僧人的敬重。“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描绘寺内建筑与环境。“塔劫宫墙”写出佛塔与宫墙的壮丽,“壮丽敌”强调其壮观程度;“香厨松道”展现了寺庙内厨房与松间小道的景致,“清凉俱”既写环境的清幽凉爽,也暗示在此能获得心灵的宁静。“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运用典故与想象。“莲花”“共命鸟”营造出祥和美好的氛围,仿佛鸟儿的鸣叫与莲花相互应和;“金榜”“三足乌”则增添了神秘色彩,暗示寺庙的祥瑞与神圣,使诗句充满奇幻色彩。“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通过对仙境的想象,与眼前的岳麓山道林二寺形成对比。“方丈”“悬圃”皆为传说中的仙境,诗人感慨寻访这些仙境费时费力,且难以确定是否存在,从而突出眼前此地的珍贵与难得,为后文表达卜居想法作铺垫。“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直抒胸臆,写出诗人暮年心境。“暮年”点明年龄,“且喜”表达喜悦之情,因能来到此地而高兴;“春日”点明时节,“暄暖扶”既指温暖的天气给予身体的舒适,也暗含此时的心境得到慰藉,体现出一种满足感。“飘然斑白身奚适,傍此烟霞茅可诛”进一步表达诗人的意愿。“飘然斑白身”写出自己漂泊年迈的状态,“奚适”发出何处去的疑问;“傍此烟霞茅可诛”则表明希望在此依山傍水,结庐而居,享受自然美景,过上宁静的生活。“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条件。以“桃源”比喻此地,突出其祥和美好,人们生活质朴;“橘洲田土膏腴”说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展现出当地优越的生存环境,让人流连忘返。“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从人文角度进一步赞美此地。“淳古”形容当地民风淳朴,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太守庭内不喧呼”体现出政治清明,官民和谐,突出此地是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回顾过往与当下。“昔遭衰世”点明曾经身处乱世,只能隐居避世;“今幸乐国”则表达对当下所处环境的庆幸,认为此地是可以安身立命之所,体现出诗人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表明诗人的人生态度。“依止老宿”表示愿意追随寺中高僧,潜心修行;“富贵功名焉足图”则直言对功名利禄不再追求,凸显出诗人经历沧桑后,内心归于宁静,追求精神的超脱。“久为野客寻幽惯,细学何颙免兴孤”以自身经历和典故表达心境。“久为野客”说明诗人长期漂泊,寻访幽境已成为习惯;“细学何颙”用典故,表达自己虽孤独却依然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展现出一种坚守的品格。“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运用拟人手法,将山水花鸟视为知己。“一重一掩”描绘出山水的层叠之美,仿佛与自己心意相通;“山鸟山花吾友于”把山鸟山花当作亲密的朋友,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融入自然的渴望。“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借用历史人物的事迹,增添文化底蕴。“宋公放逐题壁”为此地留下历史痕迹,诗人认为这些美好的景色如今也属于自己,暗含一种与古人共享美景的自得,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作品点评
关于该诗艺术特质的研究,历代评家存在多元阐释视角:或从格律规范角度将其界定为七言排律,或依文体特征归类为七言古诗,更有学者突破传统体裁界限,指出其本质是杜甫以七言排律为骨架、融合歌行体韵律特征的突破性创作实践,在保持律诗对仗工整的同时,通过句式参差与章法自由展现歌行体特征,体现了唐风宋调交融的诗体创新意识。
# 按诗题曰“行”,本属歌体。然亦可作物体长排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前半述二寺之胜,后半思欲结声终老。一气抒写,如珠走盘,所谓文如水成,初不用意为者,足以见公诗境之愈老而愈熟。
清杨伦《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李商隐《淮阳路》
下一篇:唐·白居易《委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