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shān
dào
lín
èr
x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quán
zhī
nán
shān
shū
dào
lín
lín
zhēng
pán
mén
gāo
kāi
dòng
tíng
diàn
殿
jiǎo
chā
chì
shā
yuè
hán
fēng
lěng
liù
shí
tiān
cháo
xiāng
líng
xuě
shān
cǎo
sēng
bǎo
rén
rén
cāng
hǎi
zhū
jié
gōng
qiáng
zhuàng
xiāng
chú
sōng
dào
qīng
liáng
lián
huā
jiāo
xiǎng
gòng
mìng
niǎo
jīn
bǎng
shuāng
huí
sān
fāng
zhàng
shè
hǎi
fèi
shí
jié
xuán
xún
zhī
yǒu
nián
qiě
jīng
xíng
jìn
chūn
jiān
méng
xuān
nuǎn
piāo
rán
bān
bái
shēn
shì
bàng
yān
xiá
máo
zhū
táo
yuán
rén
jiā
zhì
zhōu
tián
réng
gāo
tán
zhōng
shèn
chún
tài
shǒu
tíng
nèi
xuān
zāo
shuāi
shì
jiē
huì
jīn
xìng
guó
yǎng
wēi
zhǐ
lǎo
宿
wèi
wǎn
guì
gōng
míng
yān
jiǔ
wéi
xún
yōu
guàn
xué
yóng
miǎn
xīng
chóng
yǎn
fèi
shān
niǎo
shān
huā
yǒu
sòng
gōng
fàng
zhú
céng
fēn
liú
lǎo

译文

玉泉寺以南就数麓山寺最特殊,道林寺似乎在比赛谁的山林沟壑最幽静盘纡。寺门高开向着洞庭之野,殿脚仿佛插入了远处的赤沙湖。据说炎热的五月天这里的风还是凉飕飕的会把佛骨吹冷,昼夜六时天乐不绝总有人来朝拜香炉。来到这灵山胜地步步踩的都是像雪山上长着的香草,僧宝和合人人顿觉心性圆明犹如沧海之珠。多层寺塔只有壮丽的宫墙差堪匹敌,跟松间道路同样清凉的还有那香积厨。莲池里交响着共命鸟,红日高照两寺的黄金牓都反映出三足乌。渡海去寻方丈、蓬莱很费时间,穷河源寻玄圃谁知是有还是无。暮年且喜到这儿来路很近,更何况春天里游山还可仰仗蒸腾的暖气把我搀扶。白发飘然此身何往,傍烟霞诛茅筑屋倒可在这里隐居。虽然桃花源里人家的制度已有改变,可羡那橘子洲头的田土仍极膏腴。潭州城中民风淳古,太守衙门里不闻喧呼。古时候的人遭遇衰世都韬光养晦,于今幸喜来此乐国休养多病的微躯。就是现在来投靠老禅师也不算晚,功名富贵并不值得贪图。我早知道谢客已习惯于访胜寻幽,还应该细学周颙以免清兴孤。一重一掩的山林跟我息息相关,简直就是我的肺腑,山鸟山花我把它们都当成自己的兄弟友于。宋公放逐岭南过此曾赋诗题壁,他还分了份景色留给了老夫。

逐句剖析

"玉泉之南麓山殊":玉泉寺以南就数麓山寺最特殊,

# 玉泉:指玉泉寺。玉泉寺在湖北当阳城西三十里的玉泉山东麓。汉建安年间,普净禅师结茅于此,梁宣帝敕建覆船山寺,隋开皇时,智者禅师继倡立法门。寺后古树环抱之中有泉从石隙中流出,冬夏不涸,清冽甘甜,名“白鹤泉”。

"道林林壑争盘纡":道林寺似乎在比赛谁的山林沟壑最幽静盘纡。

# 盘纡:回绕曲折。

"寺门高开洞庭野":寺门高开向着洞庭之野,

"殿脚插入赤沙湖":殿脚仿佛插入了远处的赤沙湖。

"五月寒风冷佛骨":据说炎热的五月天这里的风还是凉飕飕的会把佛骨吹冷,

# 佛:一作“拂”。

"六时天乐朝香炉":昼夜六时天乐不绝总有人来朝拜香炉。

"地灵步步雪山草":来到这灵山胜地步步踩的都是像雪山上长着的香草,

"僧宝人人沧海珠":僧宝和合人人顿觉心性圆明犹如沧海之珠。

"塔劫宫墙壮丽敌":多层寺塔只有壮丽的宫墙差堪匹敌,

# 墙:一作“坛”。,劫:一作“级”。

"香厨松道清凉俱":跟松间道路同样清凉的还有那香积厨。

# 凉:一作“崇”。,香:一作“石”。

"莲花交响共命鸟":莲池里交响着共命鸟,

# 共命鸟:《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池中莲花大如车轮。又有伽陵频伽共名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宝藏经》: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识神各异,同共报命,曰共命。,花:一作“池”。

"金榜双回三足乌":红日高照两寺的黄金牓都反映出三足乌。

# 三足乌:古代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名踆乌。

"方丈涉海费时节":渡海去寻方丈、蓬莱很费时间,

"悬圃寻河知有无":穷河源寻玄圃谁知是有还是无。

# 悬圃:一作“玄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暮年且喜经行近":暮年且喜到这儿来路很近,

"春日兼蒙暄暖扶":更何况春天里游山还可仰仗蒸腾的暖气把我搀扶。

"飘然斑白身奚适":白发飘然此身何往,

# 身:一作“将”。

"傍此烟霞茅可诛":傍烟霞诛茅筑屋倒可在这里隐居。

"桃源人家易制度":虽然桃花源里人家的制度已有改变,

"橘洲田土仍膏腴":可羡那橘子洲头的田土仍极膏腴。

# 橘洲:即橘子洲,在湖南长沙西南不远的湘江中。

"潭府邑中甚淳古":潭州城中民风淳古,

"太守庭内不喧呼":太守衙门里不闻喧呼。

"昔遭衰世皆晦迹":古时候的人遭遇衰世都韬光养晦,

"今幸乐国养微躯":于今幸喜来此乐国休养多病的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就是现在来投靠老禅师也不算晚,

# 老宿:此指高僧,也可指年老而在学艺上有造诣的人。

"富贵功名焉足图":功名富贵并不值得贪图。

"久为野客寻幽惯":我早知道谢客已习惯于访胜寻幽,

# 野:一作“谢”。《异苑》:谢灵运生于会稽,其家以子孙难得,送于钱塘杜明师养之。十五方还,故名“客儿”。

"细学何颙免兴孤":还应该细学周颙以免清兴孤。

# 何:当作“周”。

"一重一掩吾肺腑":一重一掩的山林跟我息息相关,简直就是我的肺腑,

"山鸟山花吾友于":山鸟山花我把它们都当成自己的兄弟友于。

# 友于:原指兄弟之间相互友爱。后用作兄弟的代称。,山:一作“仙”。

"宋公放逐曾题壁":宋公放逐岭南过此曾赋诗题壁,

# 宋公:即宋之问。原注“之问也”。宋之问流贬钦州,道经长沙,有诗题寺壁。

"物色分留与老夫":他还分了份景色留给了老夫。

# 与:一作“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全诗可分三段,第一段以“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开篇,极写两寺胜景,展现出寺庙建筑与自然山水的巧妙融合;第二段记述山川风俗之美,“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描绘出当地的祥和富饶;第三段直抒胸臆,“傍此烟霞茅可诛”表明作者想在此安居的想法。诗中描绘岳麓山道林二寺的景致与周边山川风俗,表达了作者欲在此卜居养生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的创作时间与背景,学界普遍认定为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春,地点位于潭州(今湖南长沙)。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于诗题下援引蔡兴宗《年谱》,指出此诗创作于大历四年春初杜甫初抵潭州之时,诗中“春日暖正其时也”可作佐证。据考,杜甫二月下旬自岳阳白马潭出发,抵达潭州后停舟游览,观览岳麓山与麓山道林二寺胜景,遂成此诗。学者马积高则持有不同观点,他主张将此诗编次于《清明二首》之后,且认为并非杜甫途经潭州之作,而是自衡阳返回长沙不久后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古体诗,属于山水纪游诗。诗中描绘了岳麓山道林二寺的壮丽景致,同时记述了当地山川风俗之美,凸显出一方水土的祥和富饶。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出仙界难求,岳麓宜居的感悟,抒发了在此卜居养生的愿望。

2. 分段赏析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两句点明方位,描绘岳麓山的独特风貌。“殊”字强调其与众不同,“争盘纡”赋予林壑以动态感,仿佛它们在竞相展现自身的曲折蜿蜒,生动勾勒出岳麓山山的复杂与奇美,为后文描写道林二寺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以夸张的手法展现寺庙的雄伟气势与独特地理位置。“高开”写出寺门的高耸,与广阔的洞庭原野相连,视野极为开阔;“插入”则生动描绘出殿基仿佛深入赤沙湖的情景,使静态的建筑充满力量感,突出了道林二寺的宏大壮观与山水交融的奇妙景象。“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描绘寺内的特殊氛围。“五月寒风”点明时节与气候,在炎热的五月却有寒风,给人以清冷之感,突出佛地的超凡脱俗;“六时天乐”则营造出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仿佛时刻都有天界仙乐萦绕香炉,增添了寺庙的神秘色彩与宗教氛围。“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运用比喻手法,赞美此地与僧人。“地灵”强调环境的灵秀,“步步雪山草”形容此处草木皆非凡品,暗含圣地之意;将僧人比作沧海中的明珠,突出僧人的珍贵与高洁品质,体现出诗人对寺中僧人的敬重。“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描绘寺内建筑与环境。“塔劫宫墙”写出佛塔与宫墙的壮丽,“壮丽敌”强调其壮观程度;“香厨松道”展现了寺庙内厨房与松间小道的景致,“清凉俱”既写环境的清幽凉爽,也暗示在此能获得心灵的宁静。“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运用典故与想象。“莲花”“共命鸟”营造出祥和美好的氛围,仿佛鸟儿的鸣叫与莲花相互应和;“金榜”“三足乌”则增添了神秘色彩,暗示寺庙的祥瑞与神圣,使诗句充满奇幻色彩。“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通过对仙境的想象,与眼前的岳麓山道林二寺形成对比。“方丈”“悬圃”皆为传说中的仙境,诗人感慨寻访这些仙境费时费力,且难以确定是否存在,从而突出眼前此地的珍贵与难得,为后文表达卜居想法作铺垫。“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直抒胸臆,写出诗人暮年心境。“暮年”点明年龄,“且喜”表达喜悦之情,因能来到此地而高兴;“春日”点明时节,“暄暖扶”既指温暖的天气给予身体的舒适,也暗含此时的心境得到慰藉,体现出一种满足感。“飘然斑白身奚适,傍此烟霞茅可诛”进一步表达诗人的意愿。“飘然斑白身”写出自己漂泊年迈的状态,“奚适”发出何处去的疑问;“傍此烟霞茅可诛”则表明希望在此依山傍水,结庐而居,享受自然美景,过上宁静的生活。“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条件。以“桃源”比喻此地,突出其祥和美好,人们生活质朴;“橘洲田土膏腴”说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展现出当地优越的生存环境,让人流连忘返。“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从人文角度进一步赞美此地。“淳古”形容当地民风淳朴,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太守庭内不喧呼”体现出政治清明,官民和谐,突出此地是安居乐业的理想之地。“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回顾过往与当下。“昔遭衰世”点明曾经身处乱世,只能隐居避世;“今幸乐国”则表达对当下所处环境的庆幸,认为此地是可以安身立命之所,体现出诗人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表明诗人的人生态度。“依止老宿”表示愿意追随寺中高僧,潜心修行;“富贵功名焉足图”则直言对功名利禄不再追求,凸显出诗人经历沧桑后,内心归于宁静,追求精神的超脱。“久为野客寻幽惯,细学何颙免兴孤”以自身经历和典故表达心境。“久为野客”说明诗人长期漂泊,寻访幽境已成为习惯;“细学何颙”用典故,表达自己虽孤独却依然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展现出一种坚守的品格。“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运用拟人手法,将山水花鸟视为知己。“一重一掩”描绘出山水的层叠之美,仿佛与自己心意相通;“山鸟山花吾友于”把山鸟山花当作亲密的朋友,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融入自然的渴望。“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借用历史人物的事迹,增添文化底蕴。“宋公放逐题壁”为此地留下历史痕迹,诗人认为这些美好的景色如今也属于自己,暗含一种与古人共享美景的自得,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作品点评

关于该诗艺术特质的研究,历代评家存在多元阐释视角:或从格律规范角度将其界定为七言排律,或依文体特征归类为七言古诗,更有学者突破传统体裁界限,指出其本质是杜甫以七言排律为骨架、融合歌行体韵律特征的突破性创作实践,在保持律诗对仗工整的同时,通过句式参差与章法自由展现歌行体特征,体现了唐风宋调交融的诗体创新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按诗题曰“行”,本属歌体。然亦可作物体长排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前半述二寺之胜,后半思欲结声终老。一气抒写,如珠走盘,所谓文如水成,初不用意为者,足以见公诗境之愈老而愈熟。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淮阳路》

下一篇:唐·白居易《委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