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高城落晓河":回头望高高城楼,银河已经渐渐暗淡向西下落,
# 落晓河:银河在黎明渐渐黯淡隐没。晓河,拂晓时的银河。,高城:指汴州城。
"长亭窗户压微波":长亭的窗下,渠水荡漾着层层轻波。
# 微波:指银河之波,也指长亭下水渠之波。,压:长亭的窗户紧贴水面。,长亭:板桥边临水的亭阁,为送别之处。
"水仙欲上鲤鱼去":远别的游子像那水仙就要乘赤鲤飞升,
# 水仙欲上鲤鱼去:《列仙传》载,战国时赵国人琴高,以鼓瑟为宋康王舍人。学修炼长生之术,游于冀州、涿郡间。后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约定明日返。至时,高果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去。水仙,水中仙人,即将乘舟凌波而去的男主人公。
"一夜芙蓉红泪多":芙蓉如面的美人一夜来流下的红泪谁知几多?
# 红泪:《拾遗记》载,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及至就师,壶中泪凝如血。谓女主人公为悲伤离别而泣泪如血。,芙蓉:荷花,这里比喻女主人公容貌。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板桥晓别》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隐晦深婉的离别诗。这首诗描绘了板桥晓别的场景,主题围绕着离别之愁展开。通过对晓别时的景色以及女子的心理和情态描写,深刻地表达了女子在离别之际的痛苦、不舍以及对相聚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水仙欲上鲤鱼去”化用神话典故,象征离别后的漂泊与对自由的向往。“芙蓉红泪”以薛灵芸典故为喻,将血泪与芙蓉意象叠加,极致表达离别之痛。拟人:“长亭窗户压微波”中“压”字赋予窗户以动态的压迫感,暗喻离别情绪的沉重。虚实结合:“高城落晓河”“长亭压微波”实写离别场景,“水仙乘鲤”“芙蓉红泪”虚写神话意象,虚实相生拓展诗意空间。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通过四个句子,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意境,情感细腻而富有画面感。首句“回望高城落晓河”,诗人以“回望”开篇,点明离别时的不舍。高城在晨曦中若隐若现,与落下的晓河相映成趣,既描绘出清晨的宁静,又暗示离别的凄凉。次句“长亭窗户压微波”,进一步细化离别场景。长亭是送别的象征,而窗户压着微波的画面,既表现出水波的轻柔,又增添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仿佛离别的愁绪也随着水波荡漾开来。第三句“水仙欲上鲤鱼去”,运用神话典故,赋予离别以奇幻色彩。水仙欲乘鲤鱼而去,这一想象既唯美又空灵,仿佛离别之人即将踏上一段神秘的旅程,同时也暗示了离别的不舍与无奈。尾句“一夜芙蓉红泪多”,以“芙蓉红泪”这一生动的意象收束全诗,将离别的伤感具象化。一夜之间,芙蓉花仿佛也因离别而落泪,诗人借此表达出离别时的深情与哀怨,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4. 作品点评
《板桥晓别》是李商隐送别诗中的佳作。李商隐作诗向来喜欢从前代小说和神话故事中取材,此诗亦是如此,将现实与幻想相融合,营造出充满新奇浪漫情调和奇幻绚丽色彩的童话式幻境。以传奇笔法书写普通离别,这一创作手法在送别诗中极为少见。前人评价“义山多奇趣”,此诗把平凡的离别题材写得新奇浪漫,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与创作特色。
# 一晓别,二板桥,三行矣,四别恨,指所别言。芙蓉从微波、水仙生出,正是题中板桥。
清屈复《玉谿生诗意》
# 第三句言去住不得自由。
清姚培谦《分体笺注李义山诗集》
# 香山诗虽淡荡,其实情语也。义山晓别,尤见情致。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何等风韵!如此作艳语,乃佳。笑裙裾脂粉之横填也。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
# 末二句不过言时已秋矣,何其幽艳苍凉!
清陈广尊《唐人七绝批抄》
上一篇:唐·李益《江南曲》
下一篇:唐·杜甫《百忧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