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邸平台隔禁闱":红色的府邸与平台隔着皇宫的禁门,
"贵游陈迹尚依稀":贵族游乐的痕迹仍然依稀可见。
"云低雍畤祈年去":云层低垂,人们前往雍畤祭祀,祈求丰收,
"雨细长杨从猎归":细雨蒙蒙中,长长的杨柳下,人们跟随打猎归来。
"申白宾朋传道义":像申包胥和白起那样的宾朋们传授着道德和正义,
"应刘文彩寄音徽":应劭和刘向那样的文人才子们传递着美妙的音律和文采。
"承平旧物惟君尽":太平盛世中的旧物只有你保留得最完整,
# 君:一作名。
"犹写雕鞍伴六飞":依旧描绘着精美的马鞍,伴随着六匹马飞驰的壮观场面。
# 六飞:指皇帝的车驾。古代帝王用六匹马驾车,奔驰如飞,故称。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岐王宅这一特定地点,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曾经的贵族生活、文化繁荣以及太平盛世的景象。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中“朱邸平台”“云低雍畤”“雨细长杨”等意象,勾勒出岐王宅的风貌以及相关的活动场景。“朱邸平台”展现出宅邸的尊贵,“云低雍畤”营造出祈年时的氛围,“雨细长杨”描绘出从猎归的景象,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往昔的画面,为抒发怀念之情奠定了基础。用典:诗中运用申白、应刘的典故,以历史上的文人贤士指代当年聚集在岐王宅的文人雅士。通过这些典故,既体现出岐王宅作为文人雅集之地的文化氛围,又借助典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盛唐遗事追忆的深度,让对承平旧物的怀念之情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朱邸平台隔禁闱,贵游陈迹尚依稀”两句是对岐王宅现状的描写。“朱邸平台”点明了岐王宅的建筑特征,朱红色的宅邸与高台,彰显出其曾经的尊贵;“禁闱”则暗示了它与宫廷的关联。“贵游陈迹尚依稀”则笔锋一转,写出昔日贵族子弟、文人雅士在此游赏聚会的痕迹已变得模糊不清,仅留些许依稀的印象,为全诗奠定了追忆往昔的基调。颔联“云低雍畤祈年去,雨细长杨从猎归”两句描绘了与岐王相关的活动场景。“雍畤”是古代祭祀场所,“云低雍畤”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展现出前往雍畤祈年的景象;“长杨”是汉代宫苑名,此处借指皇家猎场,“雨细长杨”则勾勒出雨天从猎场归来的画面。这两句通过对不同场景的刻画,间接体现出岐王当年的生活轨迹与权势地位,也暗含着对往昔盛景的追怀。颈联“申白宾朋传道义,应刘文彩寄音徽”两句运用典故,追忆岐王宅的雅集盛事。“申白”指汉代的申公、白生,“应刘”指建安时期的应玚、刘桢,这里借这些历史上的文人贤士指代当年聚集在岐王宅的文人雅士。“传道义”“寄音徽”则写出了这些宾朋们在此交流思想、传递道义,以及通过文彩寄托情谊与声望的情景,展现出岐王宅作为文人雅集之地的文化氛围,呼应了其作为盛唐文化繁盛象征的意象。尾联“承平旧物惟君尽,犹写雕鞍伴六飞”两句抒发了对承平旧物的怀念之情。“承平旧物”指的是盛唐时期太平盛世的遗物与景象,“惟君尽”则流露出一种感慨,仿佛只有岐王宅还留存着些许当年的痕迹。“雕鞍”指精美的马鞍,代指车马,“六飞”代指皇帝的车驾,“犹写雕鞍伴六飞”描绘出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精美的车马陪伴皇帝车驾的景象,通过这样的想象,强化了对往昔承平岁月的眷恋,也使这种怀念之情更为深沉。
4. 作品点评
该诗通过对“朱邸”等具体建筑的书写来展现历史兴衰,与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意象形成文学互文。诗中的“承平旧物”意象,成为中晚唐诗人追忆盛世的重要母题。同时,诗中空间场景(如朱邸、长杨)与时间意象(如云雨变迁)的嵌套手法,也体现了唐代怀古诗的典型特征。
上一篇:唐·罗隐《自贻》
下一篇:唐·唐彦谦《岐王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