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ng
lín
cháo

朝代:唐作者:李世民浏览量:1
tiáo
fēng
kāi
xiàn
jié
huī
dòng
chū
yáng
bǎi
mán
fèng
xiá
jìn
wàn
guó
cháo
wèi
yāng
suī
shùn
xìng
xīn
tiān
kāng
chē
guǐ
tóng
biǎo
shū
wén
hùn
fāng
yǎn
guān
gài
fēn
lún
shèng
zhāng
máo
fēi
chí
dào
zhōng
zhèn
yán
láng
liàn
huī
xiá
shuāng
yào
耀
zhāo
guāng
chén
xiāo
huái
怀
zhì
zhōng
kuì
xiá
huāng

译文

春风开启了新春佳节,律管中的葭灰飞动,阳气开始萌动。众多的少数民族都捧着远方的贡物前来,各国的使臣齐聚未央宫朝拜。我虽然没有舜和禹那样的功绩,所幸的是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天下八方车辙统一,文字文化也融合于四方。光彩夺目的冠盖整齐排列,纷繁华丽的服饰彰显着威严。羽旄在驰道上飞扬飘动,钟鼓的声音震撼着宫殿的长廊。军队的甲胄辉映着霞光般的色彩,锋利的长戟闪耀着清晨的光芒。我日日夜夜都在思索治国的道理,始终为自己未能更好地安抚远方的边疆而感到愧疚。

逐句剖析

"条风开献节":春风开启了新春佳节,

# 条风:春天的东北风。《初学记》卷三引《易通卦验》:“立春条风至。”

"灰律动初阳":律管中的葭灰飞动,阳气开始萌动。

# 灰律:古人候气之法,将葭孽灰装入律管,置于密室之案上,律气相应则灰飞。详《后汉书·律历志上》。

"百蛮奉遐赆":众多的少数民族都捧着远方的贡物前来,

# 赆:贡物。,百蛮: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万国朝未央":各国的使臣齐聚未央宫朝拜。

# 未央:汉宫名,代指唐宫殿。

"虽无舜禹迹":我虽然没有舜和禹那样的功绩,

"幸欣天地康":所幸的是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车轨同八表":天下八方车辙统一,

# 车轨同八表:“车轨”二句:《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书文混四方":文字文化也融合于四方。

"赫奕俨冠盖":光彩夺目的冠盖整齐排列,

# 赫奕:光显昭明。

"纷纶盛服章":纷繁华丽的服饰彰显着威严。

# 纷纶:盛多。

"羽旄飞驰道":羽旄在驰道上飞扬飘动,

# 驰道:天子专用的通道。

"钟鼓震岩廊":钟鼓的声音震撼着宫殿的长廊。

# 岩:一作修。

"组练辉霞色":军队的甲胄辉映着霞光般的色彩,

# 组练:《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组甲,以组缀甲,车士服之;被练,以帛缀甲,步卒服之。

"霜戟耀朝光":锋利的长戟闪耀着清晨的光芒。

# 耀:一作照。

"晨宵怀至理":我日日夜夜都在思索治国的道理,

"终愧抚遐荒":始终为自己未能更好地安抚远方的边疆而感到愧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正日临朝》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贞观年间元正朝会之际。全诗以正月初一(元日)皇帝接受万国朝贺的盛大典礼为背景,开篇“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点明时序更迭与庆典氛围,随后“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展现大唐王朝的威仪与周边民族的归附。诗中“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等句,既体现国家统一、文化交融的盛世气象,又暗含李世民对“舜禹之治”的谦逊自省。全诗以庄重的笔触铺陈朝会仪仗,语言雄浑典重,气象开阔,既符合帝王视角的叙事需求,又通过“晨宵怀至理”的反思流露治国责任感,兼具政治叙事与历史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两句以节气更迭暗喻政治新始,兼具自然与政治的双重象征。“条风”典出《礼记·月令》“立春之月,东风解冻”,特指东北风,象征春临九州;“灰律”源自汉代候气之法,以葭灰填律管测节气,此处指代历法更新。诗人将自然节律(东风化育)与政治秩序(历法正统)相勾连,既点明元日时令,又以“开献节”暗喻贞观新政的合法性,呼应《尚书·尧典》“协和万邦”的治国理念。东风催发万物,灰律催动朝阳,气象之变预示国运昌隆,为全诗奠定恢弘基调。“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两句以朝贡盛况展现大唐国际影响力。“百蛮”(南方少数民族统称)、“万国”(泛指四夷邦国)以夸张手法铺陈朝贡场景,“遐赆”(远方贡物)与“未央”(汉宫代指唐殿)构成空间对仗,暗含“天可汗”治下的天下图景。此句化用《诗经·小雅》“万邦咸宁”意象,结合《礼记·王制》“四夷来王”理想,实则映射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元正朝贺时“四夷君长争遣使入献”的史实。“奉”字凸显臣服姿态,“朝”字强化政治向心力,展现唐初“怀柔远人”的边疆策略。“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两句以谦辞掩藏政治修辞策略。前句以圣王(舜禹)为标尺示弱,后句以“幸欣”转折强调现实功绩,形成“自贬—自矜”的张力结构。此联呼应《尚书·尧典》“允恭克让”传统,但突破南朝宫廷诗“圣主应期运”的刻板颂扬,将自我评价纳入“天地康泰”的民生视角,体现贞观君臣“恐人不言”的纳谏文化特质。“幸欣”二字暗含对贞观之治经济繁荣(如贞观八年“米斗四五钱”)的自信,与杜甫《忆昔》“稻米流脂粟米白”形成盛唐叙事呼应。“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两句直引《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将儒家理想转化为现实政治宣言。“八表”(八方极远之地)与“四方”构成空间全覆盖,配合“车轨”(交通统一)、“书文”(文字统一)的制度性意象,展现贞观年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的疆域整合成果。此联从制度层面诠释“天可汗”体系,较之汉代“海内为郡县”的单一治理模式,更具文明交融特征(如突厥启民可汗率部落归化)。“赫奕俨冠盖,纷纶盛服章”两句铺陈朝会仪仗的视觉威仪。“赫奕”(显耀)、“纷纶”(繁盛)互文,强化视觉冲击;“冠盖”(官员车马)、“服章”(礼服纹饰)的铺排暗含《周礼·春官》吉礼规制。相较南朝“衣冠南渡”的流亡意象,此处的服饰描写强化“衣冠上国”的文明自信,呼应《唐六典》对朝服“五品以上服紫”的严格规制。金玉辉映的细节(如“组练辉霞色”)折射出初唐宫廷对物质文明的重视。“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两句构建视听通感的动态空间:“羽旄”(旌旗)的飘动、“钟鼓”的轰鸣,配合“驰道”(御道)的横向延展、“岩廊”(高峻廊道)的纵向延伸,形成三维朝会场景。“飞”“震”等动态词突破六朝宫廷诗的静态描摹(如庾信《哀江南赋》“钟仪君子,入就南冠”的滞重感),开创盛唐气象的先声。此场景实为贞观朝会“文物仪仗,过于汉魏”(《旧唐书·音乐志》)的文学再现。“组练辉霞色,霜戟耀朝光”​​前句以兵器华彩隐喻武备威慑。“组练”典出《左传》“组甲三百,被练三千”,原指精兵,此处转化为和平仪仗的视觉符号;“霜戟”(寒光兵器)与“霞色”形成冷暖色调对比,既显军容整肃,又暗含“以战止战”的威慑逻辑(如贞观四年灭东突厥)。金属反光与朝阳光辉交融,体现“贞观之治”文武并重的治国方略,与李白“秦王扫六合”的暴力书写形成反差。“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两句以执政焦虑收束全诗。“晨宵”(日夜)强化时间维度,与首联“开献节”形成闭环结构;“至理”指代儒家仁政理想,“愧”字表面自责,实则通过“抚遐荒”的谦辞,将边疆治理纳入儒家伦理框架。相较陈子昂“前不见古人”的个体孤独,此反思局限于统治者视角,缺乏对朝贡体系下族群关系的深层观照(如吐蕃未入朝贡的遗憾)。然其“终愧”之叹,恰显明君谦德,与《帝范》“民为邦本”思想一脉相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罗隐《莺声》

下一篇:唐·李澄之《秋庭夜月有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