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辛勤九陌中":六年在京城街巷辛勤奔波,
# 九陌:京城大道,代指京城。,六载辛勤:诗人大中末进京赶考,屡未中,至此时已有六年。
"却寻归路五湖东":如今却要寻路归向五湖之东。
# 五湖:泛指今江浙一带。
"名惭桂苑一枝绿":功名未就愧对桂苑一枝新绿,
# 桂苑一枝:指登科中第。
"鲙忆松江两箸红":更思念松江鲈鱼脍两筷鲜红。
"浮世到头须适性":浮世沧桑终须顺应本性活着,
"男儿何必尽成功":男儿又何必都要功成名就。
"唯惭鲍叔深知我":最感激你如鲍叔般深知我心,
"他日蒲帆百尺风":他日乘船东去定当帆借长风。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仕途感怀诗。诗中通过描写六载京城奔波失意,表达对科举未就的惭愧,抒发对松江归隐生活的向往,阐述适性人生的感悟,同时饱含对友人常修知遇之恩的感激。
2. 分段赏析
首联“六载辛勤九陌中,却寻归路五湖东”以时空对举开篇。“六载”“九陌”直书六年京华仕途的漫长与奔波,“辛勤”二字道尽宦海劳形之苦;“却”字陡转,“五湖东”化用范蠡典故,将京城的喧嚣与归隐的宁静形成空间对照。前句铺陈现实困境,后句点明“东归”之志,时空交错间,既见仕途失意之叹,亦显弃仕归隐的果决。颔联“名惭桂苑一枝绿,鲙忆松江两箸红”以功名与乡思对仗。上句借“折桂”典故自谦科举无成,“惭”字坦陈怀才不遇的遗憾;下句以“松江鲈脍”勾起故乡味觉记忆,“忆”字串联京华与江南。“绿”与“红”的色彩对比,既消解仕途失意的沉重,又以“松江”呼应首联“五湖”,将归隐意向具象化,虚实相生间尽显归心迫切。颈联“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以哲思深化主题。“浮世”点明世事无常,“适性”强调顺应本心,“到头”二字含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何必”反问否定世俗功利观,将个人抉择升华为对人生价值的普世思考。此联打破传统“建功立业”的窠臼,既为“东归”提供思想支撑,亦折射晚唐士人对生命本真的追寻。尾联“唯惭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以赠友与展望作结。前句用“鲍叔知管仲”典故,既谢友人知遇之恩,又隐露未能同仕的愧疚;后句“蒲帆百尺风”预想归舟扬帆之景,“百尺风”既写自然风力,亦喻人生顺境,将归隐的怅然转化为豁达期许。典故与意象结合,使情感收束于“乘风顺性”的超然,余韵悠长。
上一篇:唐·元稹《送卢戡》
下一篇: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