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昔归顺":当年由金光门这条路,去投奔凤翔,
# 昔归顺:指至德二载投奔凤翔时,长安西边的胡骑正甚繁乱。指逃脱叛军归凤翔,投奔肃宗。,此道:指金光门。
"西郊胡正繁":长安西郊,到处是安史叛军正作乱。
# 正:一作“骑”。,胡:这里指安禄山部队。
"至今残破胆":直到如今想起来,仍叫人心惊胆颤,
# 破胆:丧胆,惊骇。
"应有未招魂":有人神魂尚未招回,依然诚恐诚惶。
# 未招魂:指活人的神魂,意谓推想叛军占据时,臣民神魂惊散之常,应有未招而不归之魂。未:一作“犹”。,应:一作犹。
"近得归京邑":我拜近得左拾遗,回到了京畿地方,
# 京邑:指华州,因系畿县,距京城长安不远。,得:一作侍。
"移官岂至尊":贬我华州掾,这旨意难道出自至尊。
# 岂:一作远。,移官:调动官职,指由左拾遗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
"无才日衰老":算了吧,我这庸才已逐日衰老鬓苍,
"驻马望千门":告别长安,驻马回望千门宫殿檐房。
# 千门:原指宫中的门户,这里借代宫殿,形容其建筑宏伟,门户很多。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个人遭际与家国之思的诗。描绘了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先从京城金光门出逃至凤翔任职,后又因得罪被贬再次从金光门出城的经历,通过回忆往昔惊险的奔窜经历,展现其拳拳爱国之心,又借当下被贬的遭遇,抒发了蒙冤遭贬的悲愤、年老体衰的无奈以及与亲友分别的悲切,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时代动荡的深刻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以同一地点(金光门)勾连两段经历。昔日冒死投奔凤翔的忠勇,与今日被贬离京的凄凉形成强烈反差,突显命运跌宕。夸张:“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残破胆”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恐惧和创伤。细节描写:“驻马望千门”通过驻马回望千门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对京城的眷恋和不舍。
3. 分段赏析
首联“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开篇紧扣题目,点明往昔经此道从长安逃归凤翔之事,“此道”直接点出金光门这一关键地点,“昔归顺”简要概括虎口脱险、奔赴朝廷的经历。“西郊胡正繁”,“胡正繁”一词极具表现力,从环境角度,描绘出当时长安西郊叛军众多且活动频繁的紧张局势,既反映出安史叛军势力的强大,使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又侧面烘托出诗人逃归时所面临的巨大危险,凸显其对朝廷的忠诚,在艰难处境下仍一心奔赴朝廷。从语言风格看,简洁质朴却有力地勾勒出严峻局势。颔联“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至今”一词巧妙地实现时间上的暗转,从对过去经历的叙述延伸到当下的感受。“残破胆”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回想起昔日惊险逃归经历时,内心所遭受的巨大冲击,那种恐惧仍深深烙印在心中,至今难以平复。“应有未招魂”则进一步渲染出昔日经历的可怕程度,仿佛灵魂都尚未完全归位,情致婉曲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对那段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记忆与伤痛,在章法上,为下文从追昔过渡到伤今做好铺垫,有金针暗度之效。颈联“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从内容上看,由往昔逃归的回忆转入对当下遭贬的叙述。诗人曾身为皇帝近侍,为朝廷效力,如今却被贬离京。“移官岂至尊”,诗人以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表面上似乎在为皇帝开脱,称被贬并非皇帝的意愿,实则蕴含着对皇帝寡恩、疏远自己的怨艾之情。从思想表达角度,这两句体现出杜甫忠君的复杂情感,虽遭贬斥,仍尽力维护皇帝形象,同时又难掩内心的不平,这种委婉的写法也反映出其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尾联“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无才日衰老”是诗人自谦之语,实际上是对自己因直言敢谏而遭贬的无奈感慨,表达出一种壮志难酬、年华老去的哀伤。“驻马望千门”,诗人停下马来,久久回望皇宫,“望千门”这一动作,将诗人眷恋朝廷、不忍离去的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尽管遭受贬谪,仍心系朝廷,感情复杂而深婉。从形象塑造角度,勾勒出一位满怀忠心却遭冷遇,在离京途中仍对朝廷依依不舍的臣子形象,进一步衬托出统治者的黑白不辨、冷酷无情,也使整首诗所蕴含的悲慨之情达到高潮。
4. 作品点评
杜甫的《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问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在唐诗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地位。其写作特色鲜明,以沉郁顿挫的风格,将个人的坎坷遭际与家国的兴衰紧密相连。诗歌在语言上,质朴而饱含深情,虽无华丽辞藻却力透纸背。从内容上看,既有对往昔九死一生投奔朝廷惊险经历的追忆,又有对当下蒙冤遭贬的无奈愤懑,展现出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虽未产生广为传颂的名句,但全诗情感真挚,深刻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常,体现了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与对统治者的委婉批判,是研究杜甫生平及唐代社会风貌的重要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 钟云:此诗不无怨,然不怨不厚。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子美乃心王室,出于天性。故身陷贼中而奋不顾死,间道归朝。及为侍从,虽遭谗被黜,而终不能忘君。
唐杜预、赵盾《杜律赵注》
# 前半具文见意。拔贼自归,孤忠可录;坐党横斥,臣不负君,君自负臣矣。后半移官京邑,但咎己之无才;远去至尊,不胜情之瞻恋。立言忠厚,可观可感。
明黄生《杜诗说》
# 顾宸曰:……“移官岂至尊?”不敢归怨于君也。当时谗毁,不言自见。又以“无才”自解,更见深厚。王维诗云;“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与此诗同意,而老杜尤为浑成。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首四句明述己忠心苦节,妙在不露。五字怨而不怒“移官”句下。赵汸曰:结句养虽遭贬黜,不忘朝廷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题曰“有悲往事”。而诗之下载并悲今事矣。妙在直、四说往事,却以“至今”为言,下便可直接移掾。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上一篇:唐·谢偃《踏歌词三首》
下一篇:唐·孟迟《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