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
# 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新年:古指农历正月初一。
"二月初惊见草芽":刚到二月,就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 见:同“现”,呈现,发现。,惊:新奇,惊讶。,初:刚刚。
"白雪却嫌春色晚":连白雪都嫌怨春色来得太晚了,
# 嫌:嫌怨;怨恨。
"故穿庭树作飞花":故意化作花瓣穿飞庭院树丛间。
# 庭树:花园里的树木。,故:因此,所以。故意。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新年时还不见芬芳花朵直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小草发芽以及白雪嫌春色来得晚故意化作飞花在庭院树间穿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盼春过程中的新奇、惊讶与欣喜之情同时通过对春雪的描写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春天的喜爱营造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初春氛围。
2. 写作手法
拟人:赋予自然物以人性情感与主动性。如“白雪却嫌春色晚”中“嫌”字将白雪人格化使其具备对春色迟来的不满与催春的意愿增强诗意情感共鸣。比喻:以虚写实化雪为花。如“故穿庭树作飞花”将飘雪动态比作飞花弥补现实无花的缺憾营造虚实交融的浪漫意境。
3. 分段赏析
“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本是春天开始的标志人们往往期待着春天的繁花似锦可现实是连花朵的影子都看不到。“都”字强调了这种情况的普遍将人们盼春的急切心情和春未到的失望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语言角度看此句用词简洁却有力地营造出盼春不至的氛围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二月初惊见草芽”:“二月”点明时间在新年的期待落空后终于迎来了一丝春的迹象——草芽。“惊”字是这句诗的诗眼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漫长等待后突然看到草芽时的惊喜。“初”字既表明春天来得晚又强化了见到草芽时那种新奇、惊讶的感觉。从表达技巧上与上句形成对比“未有芳华”的失望与“初见草芽”的惊喜相互映衬使诗歌情感富有起伏。“白雪却嫌春色晚”: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白雪人的情感。“嫌”字把白雪人格化它好像也在嫌弃春色来得太迟。从形象塑造方面白雪不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而是变成了一个有着急切盼春心情的“角色”使诗歌的画面更加活泼生动充满趣味。同时借白雪的“嫌”进一步烘托出人们对春天的渴望。“故穿庭树作飞花”:承接上句白雪因为嫌春色晚所以“故穿庭树”纷纷扬扬地在庭院树木间飞舞就好像是春天的花朵一样。“故穿”将雪的动态描写得十分生动“作飞花”更是巧妙把静态的雪比作动态的飞花化静为动不仅让画面充满了动感还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从内容主题上看虽然真正的春色还未完全到来但这春雪却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表达出诗人对春雪的喜爱以及对春天的期待。
4. 作品点评
《春雪》以北方春迟为切入点,运用拟人手法,将普通雪景升华为对生命力的热情礼赞。“嫌”“穿”二字赋予春雪人的情态,使其仿佛拥有美好愿望与灵性,穿树飞花的春雪更带来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出热闹的喜悦气氛。全诗语言凝练精当,结构精巧严谨,既有“草芽初惊”的细腻观察,又有“雪作飞花”的瑰丽想象,充分体现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色,于平实中见奇崛,在理性中寓浪漫。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 常套语,然调却流快。
清朱彝尊《批韩诗》
# 作诗实写则易落板滞空翻则自见灵动。翻腾之势愈空题中之意愈透。但不能一味空翻与题绝不相关而近于浮泛也。唐诗中韩愈《春雪》一首可谓极空翻之能事矣。……上诗第一句从“春”字着意翻起何等飘逸;第二句点醒“春”字之意第三、四句抟成一气苟非起处蓄势翻空收处之题意何能有如是之清醒耶?
清刘坡公《学诗百法》
# 《文选》以谢惠连《雪赋》入物色类。雪于诸物色中最难赋,而赋春雪则须切“春”字,尤难于赋雪。此诗首句、二句从“春”字咀嚼而出,看似与雪无涉,而全为三句、四句作势,几于无处不切“雪”字。三句、四句兜转,备具雪意、雪景,不呆写雪,而雪字自见;不死做春,而春字自在。四句一气相生,以视寻常斧凿者,徒见雕斫之痕,其相去远矣。
近代朱宝莹《诗式》
上一篇:唐·张祜《松江怀古》
下一篇:唐·冯延巳《金错刀·日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