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biān
jiàng
yǒu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刘长卿浏览量:1
shào
nián
wèi
què
bái
shǒu
xiàng
shā
chǎng
shòu
liàn
qiū
cǎo
zhēng
rén
xiāng
jiā
chuī
sài
yuè
xiǎo
jiǎ
dài
shuāng
dào
yún
zhōng
jùn
jīn
bǎi
zhàn
qiáng

译文

年轻时离开京城,头发白了还在沙场上戍边。瘦弱的马眷恋秋天的草,出征的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傍晚笳声在塞月的映照下响起,清晨战甲上带着胡地的寒霜。自从来到云中郡,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百多次战斗。

逐句剖析

"少年辞魏阙":年轻时离开京城,

# 魏阙:宫门上的观楼,用作朝廷的代称。

"白首向沙场":头发白了还在沙场上戍边。

"瘦马恋秋草":瘦弱的马眷恋秋天的草,

"征人思故乡":出征的人思念自己的故乡。

"暮笳吹塞月":傍晚笳声在塞月的映照下响起,

"晓甲带胡霜":清晨战甲上带着胡地的寒霜。

"自到云中郡":自从来到云中郡,

# 云中郡:在今山西大同与朔州一带。

"于今百战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百多次战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代边将有怀》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边塞诗代表作之一。全诗描绘了边将少年离开京城,直至白首仍戍守沙场的经历。开篇“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勾勒出一位壮士年轻时毅然辞别京城,奔赴疆场,而后一生都奉献于此的形象,尽显其慷慨豪迈的出征气概。“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直白地抒发了征人对故乡的眷恋。这种思乡情虽浓厚,却并非悲戚过度,有着一种克制的深沉感。“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诗人巧妙地转换笔触,通过描写黄昏时笳声在塞外月色中回荡,清晨时铠甲沾满胡地寒霜的景象,将征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情景交融。“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则清晰地表明将士驻守此地已久,历经无数次战斗,更添思乡之愁绪。全诗表达边将的思乡之情与对戍边生涯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述了边将年少时离开京城奔赴边疆,如今头发已白仍坚守沙场。以瘦马眷恋秋草,类比征人思念故乡。诗中还刻画了傍晚笳声在塞月中回荡,清晨战甲带着胡地寒霜的景象,自来到云中郡,至今已历经百余战。表达了边将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对长期戍边艰苦生活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通过描写傍晚笳声在塞月的映照下响起,清晨战甲沾染胡地寒霜的边塞之景,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抒发边将戍边的艰辛与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代边将有怀》首联:“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点明边将的人生轨迹,少年时离开京城,到如今白发苍苍还在沙场戍边,突出其戍边时间之久,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颔联:“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借瘦马对秋草的不舍,巧妙地类比征人对故乡的思念,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边将内心深处浓浓的思乡之情。颈联:“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描绘边塞的典型画面,傍晚笳声在塞月的背景下响起,清晨战士的战甲带着胡地的寒霜,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艰苦与孤寂。尾联:“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交代边将来到云中郡后经历了众多战事,进一步体现其戍边的艰辛,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

下一篇:唐·刘长卿《湘中纪行十首·秋云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