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先皇巡朔方":回忆从前肃宗皇帝到北方巡视,
# 先皇巡朔方:指唐肃宗在灵武、凤翔时期。先皇,旧注:谓肃宗。《晋书·郑冲传》:“翼亮先皇。至德元载,肃宗即位于灵武,下制曰:‘朕治兵朔方,须安兆姓之心,勉顺群臣之请。’赵曰:‘朔方乃灵武邻郡。’”
"千乘万骑入咸阳":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开进了咸阳。
# 入咸阳:指至德二年九月收复关中,十月肃宗还京。与汉灵帝末童谣相仿:“侯非侯,王非王,干乘万骑上北邙。”
"阴山骄子汗血马":北方的回纥勇士带来汗血宝马,
# 汗血马:大宛国有汗血马。,阴山骄子:指回纥。《史记·秦本纪》:“西北斥逐匈奴,自渝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徐广曰:“阴山在五原北。”《通典》:“阴山,唐安北都护府也。”
"长驱东胡胡走藏":长驱直入攻打东胡,东胡败逃躲藏。
# 长驱东胡胡走藏:东胡,指安庆绪。肃宗借兵回纥,收复两京,安庆绪奔河北,保邺郡,所以说胡走藏。
"邺城反覆不足怪":邺城之战局势反复倒也不足为怪,
# 邺城反覆不足怪:邺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庆绪于邺城,复陷东京洛阳一事。思明被迫投降,反覆无常,乃意料中事,故云不足怪。
"关中小儿坏纪纲":只因关中小儿李辅国扰乱朝纲。
# 关中小儿坏纪纲:关中小儿,指李辅国,闲厩马家小儿《旧唐书·宦官传》:“李辅国,闲厩马家小儿,少为阉,貌陋,粗知书计,为仆事高力士。”《通鉴》注:“凡厩牧、五坊、禁苑给使者,皆渭之小儿。”晋泰始谣:“贾裴王,乱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张良娣骄纵任性不高兴,肃宗为此忙得焦头烂额、惶恐不安。
# 张后不乐上为忙:《旧唐书·后妃传》:“张后宠遇专房,与辅国持权禁中,干预政事。帝颇不悦,无如之何”。上,指肃宗。“为忙”二字写肃宗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之状,很幽默,也很辛辣。
"至今今上犹拨乱":以至于当今皇上(代宗)仍要拨乱反正,
# 今上:当今皇上,此指代宗。,至今:一作“至令”。
"劳身焦思补四方":费尽心思去补救国家四方的乱象。
"我昔近侍叨奉引":我从前曾在宫中担任近侍,有幸侍奉皇帝出行,
# 我昔近侍叨奉引:指诗人杜甫自己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故日近侍。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故日叨奉引。叨,忝也,自谦之词。
"出兵整肃不可当":那时出兵军容严整锐不可当。
# 出兵整肃不可当:指代宗当时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新唐书》:“代宗为太子,时从狩灵武,拜天下兵马元帅。山涛启事:‘可以整肃朝廷,裁制时政。’陈琳檄文:‘天下不可当。’”出兵:一作兵出。当:一作忘。
"为留猛士守未央":为了留下猛将守卫未央宫,
# 为留猛士守未央:猛士,指郭子仪。宝应元年(762年)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居留长安。未央,汉宫名,在长安。翻用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感慨甚深。”
"致使岐雍防西羌":致使岐雍一带缺乏兵力,无法有效抵御西羌。
# 岐雍:岐雍,唐凤翔关内地,边兵入卫,岐雍一带,兵力单薄,遂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旧唐书·吐蕃传》:“乾元后数年,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为蕃戎境。”
"犬戎直来坐御床":吐蕃的军队径直闯入宫中坐上了皇帝的御座,
# 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此处指吐蕃,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入侵,代宗逃到陕州,长安第二次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
"百官跣足随天王":百官们光着脚跟随天子出逃。
# 百官跣足随天王:程元振数谮郭子仪,遂解兵柄。乾元后数年,邠凤西北尽陷蕃戎,代宗幸陕。诗盖指此。跣足:打赤足。写逃跑时的狼狈,鞋子都来不及穿。天王:指唐代宗。
"愿见北地傅介子":多么希望能有像北地傅介子那样的勇士啊,
# 傅介子:西汉时北地人,曾斩楼兰王头,悬之北阙。杜甫意在湔雪国耻,故愿见能有这种人物。
"老儒不用尚书郎":可惜我这老儒生,虽在朝廷中挂着虚职,却不能为国靖乱、一展身手。
# 尚书郎:作者自谓。《木兰行》:“欲与木兰赏,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全盛日":想当年开元盛世时,
# 开元:唐玄宗年号(718—741年)。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治世之一。孙洙曰:“开元间承平日久,四郊无虞,居人满野,桑麻如织,鸡犬之音相闻。时开远门外西行,亘地万余里,路不拾遗,行者不赍粮,丁壮之人不识兵器。”
"小邑犹藏万家室":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
# 万家室:言户口繁多。《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载:“是岁,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藏:居住。,小邑:小城。
"稻米流脂粟米白":稻米颗粒饱满,色泽油亮,粟米洁白如雪,
# 稻米流脂粟米白:“稻米”二句:写全盛时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流脂,形容稻米颗粒饱满滑润。
"公私仓廪俱丰实":公家和私人的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一片富足景象。
# 丰:一作富,一作盈。,仓廪:储藏米谷的仓库。
"九州道路无豺虎":九州大地之上,道路畅通无阻,没有盗匪出没,
# 九州道路无豺虎:“九州”二句:写全盛时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路无豺虎:旅途平安,出门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指随时可出行。《资治通鉴》开元二十八年载:“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豺虎:比喻寇盗。虎:一作狼。
"远行不劳吉日出":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
"齐纨鲁缟车班班":齐地出产的精美丝绸、鲁地织就的洁白细绢,一辆辆货车往来不绝,运往各地,
# 齐纨鲁缟车班班:“齐纨”二句:写全盛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齐纨鲁缟:山东一带生产的精美丝织品。车班班: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班班:形容繁密众多,言商贾不绝于道。
"男耕女桑不相失":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 不相失:各安其业,各得其所。《通典·食货七》载:开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恃寸刃”。,桑:作动词用,指养蚕织布。
"宫中圣人奏《云门》":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
# 奏《云门》:演奏《云门》乐曲。云门,祭祀天地的乐曲。,圣人:指天子。
"天下朋友皆胶漆":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
# 天下朋友皆胶漆:是说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胶漆,比喻友情极深,亲密无问。
"百余年间未灾变":百余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
# 未灾变: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百余年间:指从唐王朝开国(618年)到开元末年(741年),有一百多年。
"叔孙礼乐萧何律":礼乐制度由叔孙通制定,律法条文由萧何修订。
# 叔孙礼乐萧何律:西汉初年,高祖命叔孙通制定礼乐,萧何制定律令。这是用汉初的盛世比喻开元时代的政治情况。
"岂闻一绢直万钱":可如今,哪曾听闻一匹绢帛竟值万钱,
# 岂闻一绢直万钱:“岂闻”二句:开始由忆昔转为说今,写安史乱后的情况:以前物价不高,生活安定,如今却是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一匹绢。直,同“值”。
"有田种谷今流血":如今有田种谷的地方却都流着鲜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
# 洛阳宫殿烧焚尽:用东汉末董卓烧洛阳宫殿事喻指两京破坏之严重。广德元年十月吐蕃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于十二月复还长安,诗作于代宗还京不久之后,所以说“新除”。
"宗庙新除狐兔穴":宗庙也被荒废,成了狐兔的巢穴。
# 狐兔:指吐蕃。颜之推《古意二首》:“狐兔穴宗庙。”杜诗本此。,宗庙:指皇家祖庙。
"伤心不忍问耆旧":心中悲伤,不忍心去询问那些年高有德的老人,
# 伤心不忍问耆旧:“伤心”二句:写不堪回首的心情。耆旧们都经历过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不忍问:是因为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复恐初从乱离说":又害怕听到他们说起刚刚经历的战乱流离的惨状。
# 乱离:指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小臣鲁钝无所能":我这个小臣愚笨迟钝没有什么才能,
# 鲁钝:粗率,迟钝。,小臣:杜甫自谓。
"朝廷记识蒙禄秩":承蒙朝廷赏识给我俸禄官位。
# 蒙禄秩:指召补京兆功曹,不赴。禄秩:俸禄。,记识:记得,记住。
"周宣中兴望我皇":希望当今皇上能像周宣王一样实现国家中兴,
# 我皇:指代宗。,中兴:周宣王,厉王之子,即位后,整理乱政,励精图治,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
"洒血江汉身衰疾":我流着眼泪,在江汉之地,身体已经衰老多病。
# 身:一作长。,江汉:指长江和嘉陵江。也指长江、嘉陵江流经的巴蜀地区。因为嘉陵江上源为西汉水,故亦称汉水。,洒血:极言自己盼望中兴之迫切。血:一作泪。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古诗,也是一组讽喻诗。通过回忆唐肃宗时期的乱政以警戒代宗,追忆唐玄宗开元盛世来鼓舞代宗恢复国家繁荣,借古讽今,寄寓对现实政治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在“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等句中,诗人追忆开元时期的繁荣昌盛,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绘富足景象;又以“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展现当下战乱后的破败。通过对唐玄宗开元盛世的盛赞,以及对唐肃宗、代宗时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叙述,讽喻当朝统治者应励精图治,暗含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与对国家中兴的期望。用典:“愿见北地傅介子”运用傅介子的典故。西汉时傅介子出使楼兰,设计斩杀楼兰王,稳定边疆。诗中杜甫借傅介子的英勇事迹,期望能有这样的勇士平定吐蕃之乱,雪洗国耻,表达对安定局面的渴望,也暗含对朝廷缺乏此类人才的遗憾。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两句回忆唐肃宗自朔方回师收复咸阳的壮观场面,奠定追忆基调。“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描绘借助回纥兵马平定叛军的场景,展现当时军事局势。“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中,“关中小儿”指李辅国,指出其乱政,暗示肃宗用人不当致使纲纪崩坏;“张后不乐上为忙”以简洁之笔,写出张良娣骄纵、肃宗惧内的情形,道出中兴受阻的重要原因。“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回忆往昔自己侍从天子、军队严整的情景,与当下形成对照。“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点明因留兵守卫长安,导致西部边防空虚。“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描绘吐蕃入侵,皇帝出逃,百官狼狈跟随的惨状,尽显局势危急。“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诗人是希望有像傅介子这样的勇士来平定吐蕃之乱,“老儒不用尚书郎”主要表达的是诗人自叹不能像那些有才能的勇士一样为国靖乱,却还在朝廷中占据职位,有尸位素餐之感。第二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篇点明追忆主题,展现开元时人口众多、城镇繁荣。“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细腻描绘粮食充足、公私仓库皆满的富足景象;“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说明社会安定,出行无需择日。“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体现手工业繁荣、男耕女织和谐的生产生活状态;“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描绘宫廷祥和、百姓友善的太平之景。“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总结开元盛世秩序井然,胜过贞观。“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笔锋一转,写如今物价飞涨、战乱频仍,田地荒芜;“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极言洛阳宫殿被毁、宗庙荒芜的凄凉,令人痛心。“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写出诗人既想了解实情,又怕听闻悲惨遭遇的矛盾心理。“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是自谦之语,“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表达对代宗中兴的期望,以及自己虽年老体衰,仍心系国家的拳拳之心。
# 肃宗至灵武,与出奔无异,诗云“忆昔先王巡朔方”,语极冠冕。至“张后不乐上为忙”,明是惧内。继云:“至今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召乱者明是肃宗,而公俱不讳,真诗史也。
明王嗣奭《杜臆》
# 《类本》云:用韵疏密有法。此句前辈多议其径率(“张后不乐”句下)。跣足下殿,用梁武事,却以打官随走言之,直而有体。是从《春秋》中“先存会温,后言王狩”得此句法。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先皇”其(按指代宗)炯鉴,今日其覆辙也:陈戒之旨切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插入自家作衬渡,亦用法见变化(“我昔近侍”二句下)。蒋云:子仪留京事如此措词,与“诛褒妲”语并妙(“为留猛士”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钟云:“万家室”三字,古“家室”字连读(“小邑犹藏”句下)。钟云:太平景象,往往从极近事写出(“远行不劳”句下)。钟云:孔硕肆好之音(“宫中圣人”二句下)。谭云:愁人问答真境(“伤心不忍”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远行不劳吉日出”,钟云:“太平景象,往往从极细事写出。”余谓:“宫中圣人”二句,才是太平景象,语简而诙。至“伤心不忍问耆旧”二句,与“反畏消息来”并妙。
明王嗣奭《杜臆》
# 通篇亦平平无奇,但以“宫中”二语气象鸿伟,不忍弃之。诗多有以一二句而带挈一首者,此类是也。
清黄周星《唐诗快》
# 《连昌宫词》本拟此篇。才力相去,诚如子由论《长恨歌》之于《哀江头》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居然变雅,洽乱相形,极其沉痛。王嗣奭曰:“百馀年间”二句,盖言法度之存亡关乎国家之理乱。先叙此二语,随用“岂闻”二字转下,如快马蓦润,何等笔力!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沉痛语,使人读不得(“伤心不忍”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述开元之民风、国势,津津不容于口,全为后幅想望中兴样子也。……“岂闻”四句,直说目下。中间隔一大段时光,故用“伤心”二句搭连之,……但远追盛事,以冀今之克还其旧耳。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妙语(“远行不劳”句下)。转笔健疾(“岂闻一绢”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前章戒词,此章祝词。述开元之民风国势,津津不容于口,全为后幅想望中兴样子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后篇较胜,铺陈始终,气脉苍浑,文中之班、史。
清乔亿《杜诗义法》
# (1)“《忆昔》之首章,刺代宗也。”(2)“公不敢斥言,而以忆昔为词,其旨意婉而切矣。”
明末清初钱谦益《杜诗钱注》
# 古今极盛之世,不能数见,自汉文景、唐贞观后,惟开元盛时,称民熙物阜。考柳芳《唐历》,开元二十八年,天下雄富,京师米价斛不盈二百,绢亦如之。东由汴宋,西历岐风,夹路列店,陈酒馔待客,行人万里,不持寸刃。呜呼,可谓盛矣。明皇当丰亨豫大时,忽盈虚消息之理,致开元变为天宝,流祸两朝,而乱犹未已。次章于理乱兴亡之故,反复痛陈,盖亟望代宗拨乱反治,复见开元之盛焉。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上一篇: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下一篇:唐·崔颢《长干曲四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