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骑白鹿":仙人骑着白鹿经过,
"发短耳何长":头发短而耳朵修长。
"时余采菖蒲":那时我正在山中采菖蒲,
#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水滨。道家传说服之可延年。
"忽见嵩之阳":忽然看见嵩山南面。
# 嵩:中岳嵩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市。
"稽首求丹经":跪拜请求仙人赐予炼丹经书,
# 丹经:炼丹之书。《神仙传》:“于是八公乃诣王,授《丹经》及三十六水方。”
"乃出怀中方":仙人便从怀中取出秘方。
"披读了不悟":我翻阅后却无法领悟,
# 披读了不悟:“披读”二句:《神仙传》载,王烈入河东抱犊山中,见一石室,室中有一白石架,架上有两卷素书。王烈取读,不能尽识其文字。于是暗书得数十字形体,归来以示嵇康。嵇康尽识其字。
"归来问嵇康":只得返回请教嵇康。
"嗟余无道骨":可叹我没有修仙的根骨,
"发我入太行":仙人指引我前往太行山修行。
# 发:启发,指引。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游仙的五言古诗。描绘了诗人采药偶遇仙人求丹未悟、转问嵇康而自叹无道的经历,体现了对道教修行的向往与求索,表达了未能参透玄理的怅惘及对超脱尘世的渴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仙人骑白鹿”化用《神仙传》中仙人骑鹿典故,暗喻求道之志;“发短耳何长”呼应道书对仙人形象的描述,凸显超凡意象;“归来问嵇康”借《神仙传》王烈授书嵇康而未悟的典故,自况求丹经而未通的困惑;“发我入太行”则暗引太行山石髓化石传说,隐喻道缘未至的怅惘。诸典浑然天成,既深化求道主题,又暗含对命运的自嘲,使全诗兼具仙风道骨与哲理沉思。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以神话意象开篇,描绘仙人的超凡形象。“白鹿”是道教中常见的灵兽,象征祥瑞与仙风道骨;“发短耳长”的细节化描写,呼应道家典籍中对仙人外貌的刻画,营造出神秘缥缈的意境。第三、四句“时余采菖蒲,忽见嵩之阳”叙事转入现实场景。诗人以“采菖蒲”的日常行为引出偶遇仙人的情节,嵩山之南是道教圣地,暗示求道机缘的降临。此联通过地点与动作的转换,推动情节发展。第五、六句“稽首求丹经,乃出怀中方”刻画求道过程的虔诚。“稽首”是古代最隆重的跪拜礼,体现诗人对道的敬畏;“怀中方”指仙人随身携带的丹经,呼应后文“求丹”的主题,展现道家修炼的秘传色彩。最后四句“披读了不悟,归来问嵇康。嗟余无道骨,发我入太行”转折点明求道失败的结果。诗人读经不解,借“问嵇康”的典故表达对道家思想的困惑;末句以“无道骨”自嘲,暗含对自身凡俗的感慨,而“入太行”则指向隐逸修行的归宿,呼应前文嵩山意象,形成求道与遁世的矛盾。
上一篇:唐·白居易《玉水记方流》
下一篇:唐·张籍《赠王侍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