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日渐长":春天来了,白昼渐渐变长,
"醉客喜年光":醉酒的人喜爱这春日的时光。
# 年光:春光。
"稍觉池亭好":渐渐觉得池边亭阁景致美好,
# 稍觉:渐觉。
"偏宜酒瓮香":更适宜品味那酒瓮中飘来的清香。
# 偏宜:特宜。
初唐诗人
王绩(585~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弟,性格简傲,嗜酒。王绩作诗继承了阮籍与陶潜咏怀言志的传统,并喜写饮酒和田园生活,借以排遣怀才不遇的苦闷,高情胜气,独步当时。其诗风质朴清新,不染雕琢浮华旧习,真率自然,平淡质朴。其文骈散兼长,疏朗明快,清新可诵。代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处士》。
1. 分段赏析
“春来日渐长”一句点明时令特征,以极简笔触勾勒初春变化。“日渐长”紧扣春季白昼渐增的自然规律,未直接写“春”之景色,却以时间维度的变化暗示生机萌动的季节氛围,为全诗奠定明快基调。“醉客喜年光”直抒胸臆,凸显人物情感。“醉客”既是诗人自况,亦象征沉醉于春日的赏春者;“喜年光”三字直率质朴,将对春日时光的喜爱之情和盘托出,与首句的客观时序描写形成情感呼应,使自然之景与人物之情初步交融。“稍觉池亭好”转向空间场景的刻画。“稍觉”二字以渐进式感受,写池边亭阁在春日里愈发宜人,暗含随季节推移而深化的赏景体验;“池亭”作为居处环境的典型意象,既具文人雅致,又贴近日常生活,为饮酒赏春的场景提供了具体依托。“偏宜酒瓮香”以嗅觉收束全诗,强化闲适情调。“偏宜”二字似有主观偏爱之意,将酒香与春日氛围巧妙勾连——酒瓮之香本为嗅觉体验,却在“池亭好”的视觉映衬下,成为春日惬意生活的点睛之笔。诗人以“酒”为媒介,将自然时序、居处环境与个人情致熔于一炉,于平淡中见真趣,尽显其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四句诗语言浅白如口语,却通过“日长”“池亭”“酒香”等日常意象的组合,构建出充满世俗烟火气的春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