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思归归不得":满头白发思念故乡却无法归返,
"空山闻雁雁声哀":空寂的山中听闻大雁声声哀鸣。
"高城落日望西北":登上高城,在落日余晖中眺望西北,
"又见秋风逐水来":只见萧瑟的秋风追逐着江水滚滚而来。
唐代诗人
郎士元(?~?),唐代诗人。字君胄,定州(今属河北)人。天宝十五载登进士第,宝应元年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有“前有沈(佺期)、宋(之问),后有钱(起)、郎(士元)”之说。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诗风清丽闲雅,以五律见长。宋刘辰翁谓其诗“殊洗炼有味。虽自浓景,别有淡意”。代表作品有《柏林寺南望》《听邻家吹笙》。今传《郎士元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乡诗。描绘了空山闻雁、高城落日等秋日景象,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白首不得归的孤寂哀愁与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白首思归归不得”,诗人直接表明自己已到暮年却无法归乡的痛苦,不加修饰地将内心的无奈与悲苦倾诉而出,简洁有力地奠定了全诗思乡的情感基调。借景抒情:“空山闻雁雁声哀”“高城落日望西北,又见秋风逐水来”等句,借“空山”“雁声”“落日”“秋风”等萧索秋景,营造孤寂氛围,把羁旅漂泊的孤寂感、思乡之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
3. 分段赏析
“白首思归归不得”一句直抒胸臆,以“白首”点明诗人已至暮年,“思归归不得”连续两个“归”字,将诗人强烈渴望归乡却又无法如愿的无奈与悲苦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奠定了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空山闻雁雁声哀”一句,描绘在空寂的山中听闻雁鸣,且雁声哀婉凄凉。“雁”作为传统的思乡意象,结合“哀”字,与“空山”的孤寂氛围相互映衬,构建出萧索的秋日画面,强化了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感,进一步烘托出其内心的愁苦。“高城落日望西北”一句,写诗人登上高城,在落日余晖中向西北方向眺望。“落日”是典型的带有苍凉、落寞意味的意象,诗人登高望远,将视线投向西北,或许那里是故乡的方向,暗含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同时落日的景象也为诗歌增添了几分岁月流逝的惆怅。“又见秋风逐水来”一句以景结情,“秋风”与前文意象共同营造出萧瑟秋景,“逐水来”描绘出秋风裹挟着秋意,顺着水流不断涌来的动态画面,暗示诗人的愁绪如同这秋风流水,绵绵不绝,余韵悠长,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且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郢城秋望》是郎士元的经典诗作,被辑入《唐才子传全鉴》等多部唐代诗歌典籍。诗中以白首思归为主题,凭借简洁凝练的表达,成为唐代七言绝句的代表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