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作尉向江潭":听说您即将赴任江南担任县尉,
# 闻君作尉:一作不须惆怅。
"吴越风烟到自谙":吴越之地的风光风物,到了自然会渐渐熟悉。
# 谙:熟悉。,自:一作处。
"客路寻常经竹径":旅途之中,常常会穿过清幽的竹林小径,
# 经竹径:一作随竹影。
"人家大底傍山岚":人家大多傍着山间的雾气定居。
# 岚:山中雾气。,底:一作抵。
"缘溪花木偏宜远":溪边的花木,远观更显清幽雅致,
"避地衣冠尽向南":避乱南迁的士人,如今都汇聚在这南方之地。
# 向:一作在。,避地衣冠:躲避战乱的上层官吏。
"惟有夜猿啼海树":唯有夜晚的猿猴在江边树上啼叫,
"思乡望北意难堪":望着北方的故乡,思乡之情难以排解,心中满是惆怅。
# 北:一作国。
唐代诗人
郎士元(?~?),唐代诗人。字君胄,定州(今属河北)人。天宝十五载登进士第,宝应元年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有“前有沈(佺期)、宋(之问),后有钱(起)、郎(士元)”之说。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诗风清丽闲雅,以五律见长。宋刘辰翁谓其诗“殊洗炼有味。虽自浓景,别有淡意”。代表作品有《柏林寺南望》《听邻家吹笙》。今传《郎士元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以叙事起笔,“风烟”二字凝练概括吴越地区的灵秀风貌,既点出江南风物的朦胧特质,又暗含友人赴任后将亲历当地风俗的期许。语言简淡自然,以“到自谙”巧妙衔接“问风俗”的题旨,为全诗奠定清逸基调。颔联“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聚焦江南典型景致,以白描手法勾勒客行路径与村居环境:竹影伴客路,山岚绕人家,选取“竹影”“山岚”等清隽意象,细腻呈现吴越之地清幽温润的地理特征。句式平实质朴,却于寻常景物中见巧思,体现大历诗人对自然细节的精微捕捉。颈联“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尽向南”分写自然与人文:前句以“偏宜远”状溪畔花木疏落有致的布局,暗合文人对雅致隐逸之境的偏好;后句化用“避地衣冠”典故,含蓄指向安史之乱后北方士族南迁的历史背景,将自然景观与时代变迁相勾连,赋予诗境以历史纵深感。一景一议,结构上形成由物及人的过渡。尾联“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以景结情,借“夜猿啼海树”的凄厉声响打破前文的清幽,将个人宦游的思乡之情与战乱后的家国之思交融。“啼”字精准摹写猿声的悲凉,与“难堪”直接点题,景语与情语浑然一体,在动静对比中收束全篇,余味悠长。
# 江南负俗殊未易言,从何处说起?到自谙,三字,极有意味,未许无学问、无才能人知之也。
金元好问《唐诗鼓吹笺注》
# 不是劝驾,乃是催归,妙!仍借吴越风景衬出。
《唐体肤诠》
# “惟有”字妙,言只此一事,或似难堪;只此难堪之为言,其馀皆不妨也。言“思乡”,又必言“望国”,唐人笔下精到必如此(末二句下)。
清金人瑞《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冯班:三四酷似乐天。陆贻典:第六句有关系,通篇担力。查慎行:第六句用于晋宋南渡时更切,唐都关中,衣冠未必皆南迁,然好句自不可废。纪昀:此种体裁只宜五律,作七律便成曼调。第五句“偏宜远”凑出。又:是时中原多故,衣冠多避而南,亦言其风土之佳,为人所乐趋耳。注家引晋南渡事,弗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杜甫《漫成一绝》
下一篇:唐·白居易《强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