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吹声如隔彩霞":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
# 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不知墙外是谁家":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
# 无寻处:无处可寻。,重门:重重的大门。
"疑有碧桃千树花":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
# 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疑:猜想。
唐代诗人
郎士元(?~?),唐代诗人。字君胄,定州(今属河北)人。天宝十五载登进士第,宝应元年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有“前有沈(佺期)、宋(之问),后有钱(起)、郎(士元)”之说。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诗风清丽闲雅,以五律见长。宋刘辰翁谓其诗“殊洗炼有味。虽自浓景,别有淡意”。代表作品有《柏林寺南望》《听邻家吹笙》。今传《郎士元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听笙”为契机,借助侧面烘托、联想想象等艺术手法,营造出极具浪漫色彩的动人意境。
2. 写作手法
通感:“凤吹声如隔彩霞”将听觉转化为视觉,用“隔彩霞”设想奏乐环境,烘托出笙乐的超凡入神、明丽新鲜。对比:“重门深锁无寻处”以无法逾越的现实与对美妙音乐的憧憬形成对比,衬托出内心的怅惘和对音乐的强烈向往。想象:“疑有碧桃千树花”运用丰富的想象,构想出天上千树碧桃绽放的繁缛绚丽景象,“疑”字更添一层如幻如真的缥缈感,让这一虚构的画面既鲜明又朦胧。烘托:“凤吹声如隔彩霞”中的“彩霞”,不直接以视觉形象摹状乐声,而是借设想奏乐环境,以环境的明丽感间接烘托笙乐的明丽新鲜。渲染:“不知墙外是谁家”运用渲染的写作手法,以悬揣语气渲染笙声的奇妙撩人,既显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又间接凸显音乐的强大吸引力,让笙乐的魅力在疑问与探寻中更显浓郁。象征:诗人以天上碧桃千树的绚烂意象,象征笙声所蕴含的明媚、热烈与欢快,使抽象的乐声特质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画面得到生动呈现。
3. 分段赏析
“凤吹声如隔彩霞”的构思显然由此生发,将笙曲比作自天际传来,极力凸显其超凡入神的意境。诗人以具象笔法写“隔彩霞”三字,比起杜甫“此曲只应天上有”、白居易“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泛泛赞叹,更显高妙——它将听觉的缥缈感受转化为视觉的绚烂印象,让读者眼前似见云霞缭绕,耳畔如闻仙乐流淌,画面感与生动性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彩霞”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摹状乐声的视觉意象截然不同:它并非直接说乐声如彩霞般绚烂,而是设想笙声自彩霞之上飘来;不刻意描摹乐声本身,却通过构建超凡的奏乐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清新,别有一种空灵之趣。“不知墙外是谁家”,则由对笙乐“天上曲”的遐想,转向对其实际来源的悬揣。诗人应是在自家院中听闻隔壁传来的乐声,故有“墙外”之语。这一句带着探问的语气,既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更暗藏着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那音乐的吸引力,已让人心生探究之念。“寻声暗问吹者谁”:于是,诗人由“寻声暗问‘吹’者谁”的心念,转为起身追寻的行动,想要一窥究竟。可第三句“重门深锁无寻处”,道尽咫尺天涯的怅惘:一墙之隔竟成无法逾越的阻碍,方才的憧憬愈盛,此刻的失落便愈深,反而催生出更强烈的向往。“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写乐声,却又与李贺“芙蓉泣露香兰笑”(从乐声如泣如笑的情态落笔)、李白“江城五月落梅花”(从《梅花落》曲名联想)截然不同,依旧延续了对奏乐环境的想象。此处的“碧桃”,显然是天上仙葩,是王母瑶池的桃花——千树灼灼,繁花似锦,这般繁丽绚烂的景象,正与那非人间的奇妙笙乐相衬,既暗示了乐声的明媚、热烈与欢快,又以“疑”字点出如幻似真的缥缈感,让意象灵动而不质实,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此诗章法严谨精妙:三句紧承二句,四句既紧接三句又呼应首句,在回环流转中见层层递进之态(从“隔彩霞”的朦胧幻境到“碧桃千树花”的绚烂图景)。诗人以视觉意象摹写听觉感受,巧妙错综五官通感,却避开工笔细描笙乐本身,单就奏乐环境展开“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浪漫想象,以间接笔法凸显笙乐的超凡妙韵。这种对“通感”手法的创造性运用,在古典诗歌中堪称独树一帜。
# 只是听邻家吹笙,闻其声不见其人,求其人不得其所,一段风景极难形容。此诗情思句律极其工巧。唐钱起《湘灵鼓瑟》诗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人以为神助,此诗“重门深锁无人到,疑有碧桃千树花”,高怀逸兴,不减钱起。
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
# 风华清丽,思切高云。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诗人每以碧桃为仙家事,此盖以王子(乔)吹笙拟之。许浑(《缑山庙》)“王子求仙月满台,玉笙清转鹤徘徊。曲终飞去不知处,山下碧桃无数开”。又有(《登洛阳故城》)“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清黄生《唐诗摘钞》
上一篇:唐·白居易《早冬》
下一篇:唐·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