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tóu
chéng

朝代:唐作者:李群玉浏览量:2
suí
liú
shuǐ
hán
shàng
chéng
cháng
kōng
héng
hǎi
duàn
àn
luò
cháo
shēng
bēi
zhǔ
lái
zhǐ
qīng
dōng
nán
tiān
sǎo
hán
jīng

译文

昔日的霸业已如流水般消逝,荒草爬满了这座古老的城池。天空横亘着海天的苍茫,陡峭的岸边传来潮水退去的声响。天地八方仿佛在悲叹支撑的崩塌,五湖之水却来平息这倾覆的危机。东南的帝王之气荡然无存,尽数消散在中原的长安。

逐句剖析

"伯业随流水":昔日的霸业已如流水般消逝,

# 伯业:即霸业。

"寒芜上古城":荒草爬满了这座古老的城池。

# 寒芜:枯槁的杂草。

"长空横海色":天空横亘着海天的苍茫,

"断岸落潮声":陡峭的岸边传来潮水退去的声响。

# 断岸:绝壁。

"八极悲扶拄":天地八方仿佛在悲叹支撑的崩塌,

# 扶拄:作为扶持的柱石。,悲:一作皆。,八极:最远的地方。

"五湖来止倾":五湖之水却来平息这倾覆的危机。

# 止倾:用它止住倾覆。,五湖来:此处泛指太湖一带的湖群。一作吾家永。

"东南天子气":东南的帝王之气荡然无存,

"扫地入函京":尽数消散在中原的长安。

# 函京:函通“咸”。函京即咸京,长安京城。,扫地:扫除干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石头城》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的一首律诗,以六朝古都金陵的石头城为吟咏对象,借废墟遗迹抒写历史兴亡之叹。首联以流水喻霸业短暂,荒草覆盖城垣的景象暗含历史虚无感;颔联以壮阔的海天与孤寂的断岸形成张力,烘托苍茫意境;颈联将地理空间升华为天倾地覆的隐喻,暗指乱世动荡;尾联则点明东吴王气消散、中原政权一统的历史结局。此诗通过地理空间的重构,完成了对六朝兴废的诗意观照,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循环与政权更迭的深刻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李群玉(810?~862?),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李群玉为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善吹笙,擅书法。其诗文辞遒丽,含思深婉,善写羁旅之情,亦有个别艳情之作。因久居湘沅,宗师屈原、宋玉,故其所作颇有湖湘民歌气息。代表作品有《题二妃庙》《黄陵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伯业随流水”​​此句以“流水”为喻,暗指东吴霸业的短暂与消逝。霸业本象征权力与辉煌,却如流水般一去不返,既点明历史更迭的必然性,又暗含诗人对兴亡无常的喟叹。流水意象的流动性与霸业的凝固性形成张力,强化了时光无情、功业虚幻的哲思。​​“寒芜上古城”​​“寒芜”以荒草的萧瑟覆盖古城,视觉上渲染出衰败冷寂的图景。“上”字赋予荒草动态感,仿佛历史尘埃主动侵蚀城垣,暗示自然力量对人事的消解。此句承接首句,从时间维度转向空间荒芜,构成“霸业—古城”的虚实对照,深化历史虚无感。​​“长空横海色”​​“长空”与“海色”的辽阔组合,构建出苍茫宏大的空间意象。海天相接的壮景反衬古城渺小,凸显自然永恒与人事短暂的矛盾。此句笔法雄健,以开阔之景稀释历史沉重,却在宏大中暗藏苍凉,体现李群玉“清丽中见遒劲”的诗风。​​“断岸落潮声”​​“断岸”写江岸嶙峋的孤寂,“落潮声”以听觉补充视觉,潮水退去的余响更显空寂。此句化静为动,通过声音的残留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寒芜”呼应,形成视听交织的荒凉意境,暗喻历史余音的消散。​​“八极悲扶拄”​​“八极”指天地八方,“扶拄”暗喻支撑天地的力量。此句将地理空间升华为宇宙隐喻,以“悲”字赋予天地以情感,暗示乱世中秩序崩塌的悲怆。意象宏大而悲怆,体现诗人对时代动荡的深切体悟。​​“五湖来止倾”​​“五湖”代指江南水网,“止倾”呼应“扶拄”,以水势的失控暗喻政权倾覆。水流本应滋养万物,此处理解为“止倾”,反讽自然力量对人事的无力挽救,深化历史宿命感。此句与上句构成天地人三重维度的崩塌意象。​​“东南天子气,扫地入函京”​​末句以“东南天子气”的消散收束全诗,直指东吴霸业的终结。“扫地”形容王气荡然无存,“函京”代指中原政权,暗示历史天平的倾斜。此句以地理空间的转移收束历史兴亡主题,冷峻中见深沉,呼应首联“伯业随流水”,形成闭环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翁宏《春残》

下一篇:唐·杜甫《促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