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í
gō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2
chéng
xìng
nán
yóu
jiè
yán
jiǔ
chóng
shuí
xǐng
jiàn
shū
hán
chūn
fēng
guó
cái
gōng
jǐn
bàn
zuò
zhàng
bàn
zuò
fān

译文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逐句剖析

"乘兴南游不戒严":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

# 乘兴南游不戒严:《晋书·舆服志》:"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此言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无忌,毫无戒备。

"九重谁省谏书函":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 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省:明察,懂得。,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

"春风举国裁宫锦":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

# 宫锦: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

"半作障泥半作帆":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 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隋宫》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通过隋炀帝南游江都的典型事件,揭露其骄奢淫逸、拒谏专横的暴君行径。前两句以“乘兴南游不戒严”写其恣意妄为,以“九重谁省谏书函”暗刺其滥杀忠谏;后两句聚焦“举国裁宫锦”的荒唐场景,以障泥作马饰、锦帆为船饰的奢靡细节,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揭示民脂民膏的惊人消耗。全诗以史鉴今,在流丽含蓄的叙述中暗藏讽刺锋芒,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构思,将隋炀帝的昏庸与晚唐统治者的危机形成历史映照,被誉为唐代政治讽刺诗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隋宫》是李商隐晚年在江东游历时所作,约成诗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此时诗人因宰相柳仲郢举荐任盐铁推官,主管江淮盐铁事务,得以游历六朝古迹。李商隐一生历经牛李党争倾轧,仕途困顿,对晚唐政治腐败、帝王昏聩深有感触。此诗借隋炀帝南游江都(今扬州)的史实,以“乘兴南游不戒严”“春风举国裁宫锦”等句,影射唐后期统治者骄奢淫逸、劳民伤财的行径,暗含对当代帝王重蹈覆辙的讽喻与忧思。其咏史实为刺今,呼应了诗人晚年对王朝衰颓的敏锐洞察与无力回天的悲愤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诗。通过隋炀帝南游的典型事件,揭露其骄奢淫逸、拒谏专横的行径,以史为鉴暗寓对晚唐时局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对比: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运用今昔对比:“无萤火”暗指隋炀帝搜刮萤虫供夜游的荒唐已成历史陈迹,“有暮鸦”则以隋堤垂杨的永恒寂寥对比昔日的喧嚣,虚实相生中强化朝代兴亡的讽刺。用典: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化用《隋遗录》中隋炀帝与陈后主鬼魂相遇的典故,以“后庭花”这一亡国之音的象征,将隋炀帝与陈叔宝并置,揭露其重蹈覆辙的必然性,历史纵深感与政治警示性并存。对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采用流水对形式,上下句因果蝉联,一气呵成。

3. 分段赏析

首句“乘兴南游不戒严”以帝王仪仗的非常规松懈,揭示隋炀帝得意忘形的心理状态;次句“九重谁省谏书函”借反问句式,暗指忠谏者遭戮的暴政实质。后两句“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以“春风”拟人化讽刺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半作”的重复句式强调资源浪费的触目惊心,通过陆路障泥与水上锦帆的意象叠加,立体展现南游对国力的双重摧残。

4. 作品点评

此诗被誉为“二十八字史诗”,以典型化选材实现历史批判的深度,宫锦意象的选择堪称“史笔诗心”的完美结合。清代纪昀评其“含蓄不尽”,指其讽刺锋芒藏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近人俞陛云赞“举国裁锦”句“数字中包无数血泪”。作为咏史七绝的典范,其虚实相生的艺术构思、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政治讽刺诗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促织》

下一篇: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