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甚微细":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
# 促织:又叫蟋蟀,今甘肃天水一带俗称“黑羊”。
"哀音何动人":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 哀音:哀婉的声音。音:一作声。
"草根吟不稳":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
# 草根吟不稳:蟋蟀在野外草根间鸣叫,因霜露寒冷,故鸣声不畅。稳:安。吟:一作冷。
"床下夜相亲":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 亲:近。,夜:一作意。
"久客得无泪":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
# 得:能够。
"放妻难及晨":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 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放:一作故。
"悲丝与急管":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
# 急管:激昂的管乐。管:管乐器。,悲丝:哀婉的丝乐。丝:弦乐器,一作弦。
"感激异天真":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 天真:这里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鸣声。,感激:感动,激发。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蟋蟀的哀婉叫声,体现了诗人在秦州时久客他乡的羁旅愁怀,借蟋蟀之声营造出凄凉氛围,表达了对生活苦难的悲悯及自身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以蟋蟀“甚细微”的身形与“何动人”的哀音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叫声的不同凡响。互文:颔联与颈联运用互文,将促织在不同地点的鸣叫,以及对游子和放妻不同心境的影响相互交织,言简意赅地表达多层含义。正衬:尾联以“悲丝”“急管”与促织啼叫对比,衬托出促织叫声的自然质朴,更凸显其“哀音何动人”,烘托诗人思乡愁苦。
3. 分段赏析
《促织》首联正面点明促织,“甚细微”与“何动人”形成对比,衬托出促织哀音的不同寻常,引发读者好奇。颔联与颈联运用互文手法,将促织在野外草根、屋内床下鸣叫不断,以及对游子、放妻心境的影响相互交融,言简意赅地表达出多层含义,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促织鸣声对不同失意之人的触动。尾联以“悲丝”“急管”与促织啼叫对比,突出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把促织哀音的动人程度推至极点,强烈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 刘云:结得洒落,更自可悲。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不似咏物,只如写情,却移用作写情诗不得,可为用虚之法(“久客”二句下)。
明锺惺、谭元春《唐诗归》
#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问词也。草根,床下,见其微细,客泪妻悲,见其动人;此应“何”字,疋答词也。公诗所以感激人者,正在于此,而借微物以发之;推而人之,虽《咸英》《韶濩》所以异于俗乐者,亦在于此。
明王嗣奭《杜臆》
# 诗到结尾,借物相形。抑彼而扬此,谓之“尊题格”,如咏促织而末引丝管,咏孤雁而末引野鸦是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促织》咏物诸诗,妙在俱以人理待之,或爱惜,或怜之劝之,或戒之壮之。全付造化,一片婆心,绝作绝作!咏物诸作,皆以自己意思,体贴出物理情态,故题小而神全,局大而味长,此之谓作手。“久客得无泪”,初闻之下泪可知,此一面两照之法。写得虫声哀怨,不可使愁人暂听,妙绝文心。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草根吟不稳”,顶“哀音”,兼“微细”。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哀音”为一诗之主。而曰“不稳”。曰“相亲”,又表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意。为“哀音”加意推原,则闻之而悲,在作客被废之人为尤甚。识得根苗在三、四,则落句不离。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便派与促织去。《离骚》同旨。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以下六诗(指《萤火》《蒹葭》《苦竹》《除架》《废畦》《夕烽》)全用比兴,《风》诗之草木昆虫。《离骚》之美人香草,此物此志尔。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李群玉《石头城》
下一篇:唐·李商隐《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