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昔试安命":往昔曾试图安于命运,
# 试:一作世。
"自私犹畏天":私心却仍然畏惧上天。
"劳生系一物":劳苦一生始终被束缚,
"为客费多年":客居他乡耗费许多年。
"衡岳江湖大":衡岳一带江湖广阔,
"蒸池疫疠偏":蒸池地区疫病偏偏盛行。
# 蒸:蒸水在衡阳城北。
"散才婴薄俗":我才疏被薄俗所累,
# 薄:一作旧。
"有迹负前贤":有行事却辜负前贤。
"巾拂那关眼":巾拂之事哪能关眼,
"瓶罍易满船":瓶罂容易装满船。
"火云滋垢腻":火云滋生污垢油腻,
"冻雨裛沈绵":冻雨连绵不断。
# 沈:一作尘。
"强饭莼添滑":勉强加餐莼菜滑嫩,
"端居茗续煎":闲居继续煎茶。
"清思汉水上":情思清清忆起汉水上,
"凉忆岘山巅":凉意袭来回忆岘山巅。
"顺浪翻堪倚":顺浪翻腾尚可倚靠,
"回帆又省牵":回帆又省却牵船之劳。
"吾家碑不昧":我家的碑依然清晰,
# 碑:杜预碑。
"王氏井依然":王氏井依旧如旧。
"几杖将衰齿":几杖陪伴着衰老牙齿,
"茅茨寄短椽":住在茅屋短椽之下。
"灌园曾取适":灌园曾让我感到舒适,
"游寺可终焉":游寺或许可终此一生。
"遂性同渔父":随性如同渔父,
"成名异鲁连":成名却与鲁连不同。
# 名:一作功。
"篙师烦尔送":烦劳篙师送我,
"朱夏及寒泉":从夏天直到寒泉。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描绘衡岳一带江湖广阔且有疫病的景象,借此抒发自己漂泊于此的无奈与困苦之情。对比:“遂性同渔父,成名异鲁连”,将自己渴望如渔父般随性的生活,与鲁连追求成名进行对比,凸显自己的人生追求。用典:“灌园曾取适,游寺可终焉”引用“灌园”典故,相传战国时齐人陈仲子避兄离母,在於陵为人灌园,此处借此表达诗人曾在灌园劳作中获得过闲适之感,也希望能在游寺中度过余生的愿望,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遂性同渔父,成名异鲁连”运用“渔父”和“鲁连”的典故,表明自己想如渔父般随性自在生活,却难以像鲁仲连那样功成名就,借此抒发内心复杂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前8句,开篇“宿昔试安命,自私犹畏天”,诗人直接吐露长久以来试图顺应命运,却又因内心的“自私”而敬畏上天的复杂心境,奠定了沉郁的情感基调。“劳生系一物,为客费多年”,质朴的语言写出一生为一事操劳,客居他乡多年的无奈与辛酸。“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描绘了衡岳一带江湖广阔,蒸水附近瘟疫流行的景象,借景暗示自己漂泊此地的艰难处境,景中含情。“散才婴薄俗,有迹负前贤”,诗人以“散才”自谦,称自己被世俗所累,有愧于前贤,直接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未能达成先贤高度的愧疚。中间8句,“巾拂那关眼,瓶罍易满船”写出诗人对日常琐事无暇顾及,行船中瓶罍容易装满,体现出生活的奔波忙碌。“火云滋垢腻,冻雨裛沈绵”,通过描写炎热天气下火云让身上污垢增多,寒雨打湿厚重棉衣,突出环境的恶劣,烘托出内心的凄凉。“强饭莼添滑,端居茗续煎”描绘了诗人努力加餐,品尝滑润的莼菜,闲居时煎茶的生活场景,在困苦中展现出对生活情趣的坚持。“清思汉水上,凉忆岘山巅”,诗人思绪飘向远方,回忆起汉水上的清爽和岘山巅的凉意,借对往昔美好情境的追忆,反衬出当下处境的不如意。后8句,“顺浪翻堪倚,回帆又省牵”描述行船时顺浪可倚、回帆省力的情景,从旅途细节中透露出一种生活的体验。“吾家碑(杜预碑)不昧,王氏井依然”,借家族相关的杜预碑和依旧如故的王氏井,表达对家族往事和过去时光的怀念。“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展现出自己年老体衰,只能栖身于简陋茅屋的困窘之态。“灌园曾取适,游寺可终焉”运用“灌园”典故,表明曾在灌园劳作中获得闲适,也希望能在游寺中度过余生,体现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最后2句,“遂性同渔父,成名异鲁连”,运用“渔父”和“鲁仲连”的典故,将自己与渔父、鲁仲连对比,抒发了想要随性自在生活,却难以像鲁仲连那样功成名就的感慨,尽显内心的失落与无奈。“篙师烦尔送,朱夏及寒泉”,对篙师表达感谢,并点明在盛夏抵达寒泉之地,在对旅途的简单描述中收束全诗,余味悠长,隐含着旅途中的情境转换和诗人复杂难言的情绪。
上一篇:唐·杜甫《秋峡》
下一篇:唐·李白《题宛溪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