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实如惠文":鲎鱼的形状与惠文冠相似,
# 惠文:即赵惠文冠,武官所戴,冠前插貂尾。这里形容鲎的甲壳。
"骨眼相负行":背上的骨中长着眼睛,总是雌雄背负着前行。
# 骨眼相负行:《地里志》:“鲎形如惠文冠。”《岭表录异》:“鲎眼在背,雌负雄而行。”
"蚝相黏为山":互相粘在一起像座小山一样,
# 蚝:一作蠔。
"百十各自生":百十个连在一起生长着。
# 百十各自生:《岭表录异》:“蚝即牡蛎也,初生海边,如拳石,四面渐长,高一二丈者,巉岩如山。”
"蒲鱼尾如蛇":蒲鱼的尾巴像蛇一样,
# 蒲鱼:旧注:蒲鱼即𩻟鱼。
"口眼不相营":口眼并不连在一起。
# 不相营:不相连。营:一作荣。
"蛤即是虾蟆":蛤蚧就是虾蟆,
# 虾蟆:癞蛤蟆。《本草注》:“青蛙、蛙蛤、长脚蠼子,皆虾蟆之类。”
"同实浪异名":同样的东西却徒自有不同的名字。
"章举马甲柱":章举和马甲柱两种海鲜,
# 马甲柱:江珧柱。,章举:即鱼。有八脚,身上有肉如臼,亦曰章鱼。
"斗以怪自呈":也稀奇古怪,令人眼花。
# 斗以怪自呈:竞相以其怪异呈现出来。
"其余数十种":其它还有几十种海鲜,
"莫不可叹惊":都令人惊奇可叹。
"我来御魑魅":我到这里来管理魑魅,
# 御魑魅:与魑魅一起。
"自宜味南烹":自然应该吃这些南方的烹调莱肴。
# 味南烹:吃南方食品。
"调以咸与酸":我在菜肴中用咸、酸来调味,
"芼以椒与橙":用椒、橙作菜羹。
# 芼:菜,以菜杂肉谓之芼羹。
"腥臊始发越":但菜肴的香味浓郁起来后,
"咀吞面汗骍":我大口咀嚼、吞食,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滴。
# 面汗骍:面上流汗,并现赤色。
"惟蛇旧所识":这所有的菜肴中只有蛇是我过去就认识的,
"实惮口眼狞":但实在害怕它口眼的狰狞。
"开笼听其去":我打开笼子把它放了出去,
"郁屈尚不平":它还郁屈地显得有不平之情。
# 郁屈:心情不舒畅。
"卖尔非我罪":卖你并不是我的罪过,
"不屠岂非情":但不杀你却是我的情谊。
"不祈灵珠报":我并不希望得到你灵珠的回报,
"幸无嫌怨并":只希望你不要对我讨厌和怨恨就行。
"聊歌以记之":我写下这首诗来记下这顿盛宴,
"又以告同行":并以此告诉我的同行们。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纪行咏食诗。诗中描绘了韩愈初至潮州时所见的鲎、蚝等怪异海产品,述写其初尝潮汕饭食的情形与对“腥臊”之物生畏的心情,记录了唐代潮州饮食的独特风味。
2. 写作手法
联想:“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由鲎的外形联想到古代狱吏所戴的惠文冠,形象展现鲎的独特模样。“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将蒲鱼尾巴与蛇联系,生动呈现其形态特点,让读者更易理解。而在品尝食物时,“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骍”,从调味方式及进食感受,或许会让诗人联想自己在北方的饮食经历,突出南北饮食差异之大。
3. 分段赏析
“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蚝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馀数十种,莫不可叹惊。”这几句是对南方海产的描写。诗人以直白的笔触,刻画鲎形似古代冠名“惠文”、眼骨相连的奇特外形;描绘蚝群相互黏附堆积如山,却各自生长的状态;指出蒲鱼尾如蛇形,口眼位置不协调;说明蛤与蛤蟆本质相同却名称不同;还描写章鱼、江瑶柱等以怪异之态展示。“其馀数十种,莫不可叹惊”则总括南方海产种类繁多、形态惊人,让初到南方的诗人充满新奇与惊讶,直观展现出地域饮食差异带来的视觉冲击。“我来禦魑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骍。”这几句是对诗人品尝南方菜肴过程的描写。“我来禦魑魅,自宜味南烹”点明自己被贬至此,理应尝试南方饮食。“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说明唐代潮州菜肴以咸、酸调味,用椒增添辛香,以橙赋予芬芳,展现出当地独特的烹饪调味风格。“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骍”直白地写出即便经过烹饪,食物仍有腥臊气味散发,诗人咀嚼吞咽时甚至因不适而面红流汗,真实呈现出北方人初尝南方菜肴时的味觉与生理反应,凸显饮食差异带来的强烈刺激。“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卖尔非我罪,不屠岂非情。不祈灵珠报,幸无嫌怨并。”这几句围绕蛇展开描写。诗人称自己虽早就认识蛇,但畏惧其狰狞的口眼之貌。“开笼听其去”描述将蛇放生的举动,“郁屈尚不平”写出蛇被囚后的委屈之态。“卖尔非我罪,不屠岂非情”以自我辩解的口吻,表明放生是出于怜悯之情而非有罪。“不祈灵珠报,幸无嫌怨并”更以诙谐的语气表示不求蛇如典故中衔灵珠报恩,只求它不要心生怨恨,幽默地展现诗人对蛇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南方特殊食材既畏惧又带有仁善的态度。“聊歌以记之,又以告同行。”这两句是对全诗创作目的的说明。“聊歌以记之”表明诗人创作此诗意在记录自己初尝南方食物的经历与感受,将这段特殊的饮食体验以诗歌形式留存;“又以告同行”则说明诗人希望借此诗告知同行之人,分享自己在南方饮食中的见闻与心境,体现出此诗纪事、交流的实用功能,为整首诗的饮食书写画上句点。
4. 作品点评
因为这是一首赠送给友人的诗,所以诗中所述更显真实。总体而言,韩愈的这首诗是研究唐代广东饮食的重要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上一篇: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