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ō
·
·
lóng
shuō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2
lóng
chéng
yún
yún
líng
lóng
rán
lóng
chéng
shì
máng
yáng
qióng
xuán
jiān
báo
yuè
guāng
jǐng
gǎn
zhèn
diàn
shén
biàn
huà
shuǐ
xià
líng
yún
líng
guài
zāi
yún
lóng
zhī
suǒ
néng
shǐ
使
wéi
líng
ruò
lóng
zhī
líng
fēi
yún
zhī
suǒ
néng
shǐ
使
wéi
líng
rán
lóng
yún
shén
líng
shī
suǒ
píng
xìn
zāi
suǒ
píng
nǎi
suǒ
wéi
yuē
:“
:“
yún
cóng
lóng
。”
。”
yuē
lóng
yún
cóng
zhī

译文

龙吐出的气息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然而龙凭借这气息,能在浩瀚的太空中自由遨游,迫近日月,遮蔽光辉,感召雷电,施展神通变化,使雨水降下大地,冲刷山陵峡谷,云也真是灵异啊!云,是龙让它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则不是云能让它灵异的。然而龙如果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了。失去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实在是不可行的啊!奇妙啊!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竟然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易经》说:“云跟随着龙。”既然叫做:龙,那么云就会跟随它了。

逐句剖析

"龙嘘气成云":龙吐出的气息形成云,

# 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

"云固弗灵于龙也":云本来不比龙灵异。

# 固:本来、当然。

"然龙乘是气":然而龙凭借这气息,

"茫洋穷乎玄间":能在浩瀚的太空中自由遨游,

"薄日月":迫近日月,

"伏光景":遮蔽光辉,

# 景:通“影”。

"感震电":感召雷电,

"神变化":施展神通变化,

# 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虫蜀),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水下土":使雨水降下大地,

# 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汩陵谷":冲刷山陵峡谷,

# 汩:淹没。

"云亦灵怪矣哉":云也真是灵异啊!

"云":云,

"龙之所能使为灵也":是龙让它灵异的;

"若龙之灵":至于龙的灵异,

"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则不是云能让它灵异的。

"然龙弗得云":然而龙如果没有云,

"无以神其灵矣":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了。

# 无以:没有可以用来。

"失其所凭依":失去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

"信不可欤":实在是不可行的啊!

# 信:确实、的确。

"异哉":奇妙啊!

"其所凭依":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

"乃其所自为也":竟然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

"《易》曰":《易经》说:“

"云从龙":云跟随着龙。”

# 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从:随,跟随。

"既曰":既然叫做:

"龙":龙,

"云从之矣":那么云就会跟随它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说一・龙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哲理短文。全文以龙与云的关系为喻,层层递进地阐释五层深意:龙嘘气可生云,此为基础之能;龙乘云则可变化万千,尽显神异之力;龙失云则与凡物无异,难展雄姿;云之聚散全系于龙自身的作为,暗喻环境由己创造;而真正的“龙”必能吸引云的追随,象征卓越者自能汇聚机遇与助力。文章核心以云龙为象征,激励有志之士当凭借自身努力创造施展抱负的条件,蕴含着“自助者天助”的积极入世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篇文章的具体创作时间虽已难考,但大致可推断为写于《送穷文》与《进学解》前后,即贞元十九年(803)至元和八年(813)间。这十年间,韩愈的仕途与人生境遇可谓荆棘密布。他初任监察御史不足三月,便因直言关中天旱人饥之状,遭幸臣李实谗言陷害,被贬为岭南阳山令,一去三载。好不容易调回京师,又因卷入翰林之位的纷争,遭人攻击谤毁,被迫分司东都。在东都任职的四年间,他虽一心报国、奋发作为,却因反对宦官弄权、抵制佛老思想泛滥,遭朝中权贵与阉党忌恨,最终仅得平调回京,任小小的职方员外郎。然而回京未久,又因替华阴县令柳涧辩白是非,触怒权贵,再度被贬为国子博士。除了仕途蹭蹬,韩愈在人际交往中亦因刚正不阿、憎恶圆滑,对朋友肝胆相照、直言不讳,却常遭误解与指责,甚至在困境中难获援手,这使他在精神上深受创伤。《杂说一・龙说》正是韩愈在这般仕途失意、人情冷暖的煎熬中写成的,借云龙之喻抒发内心愤懑,亦暗含对自身境遇的深刻感慨与不甘屈服的意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政论性杂感。文章以龙喻圣君、云喻贤臣,依托“龙嘘气成云,云助龙行天”的传说,构建起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的象征体系:先写龙“嘘气生云”的本能,再述龙“乘云变化”的神异,最后论“云由龙造”的因果,在层层递进中揭示“贤臣需圣君识拔,圣君赖贤臣辅佐”的政治哲学。全文未着一句议论,却以“灵”字贯穿龙云关系,通过云龙相需的生动意象,含蓄表达了国家长治久安需君臣协同的治国理念。作品既与《马说》共同构成韩愈“惜才、用才”的思想双峰,又以委婉跌宕的笔法,将深刻的政治思考熔铸于奇幻的象征叙事之中,堪称唐代杂文中“寄意深远、托物言志”的典范。

2. 写作手法

比喻:“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以龙象征圣君,以云比喻贤臣,借助“龙嘘气成云,乘云遨游宇宙”的传说,深入阐释了贤臣与圣君相互依存的关系,可将其视作《马说》的姊妹篇。借物抒情:全篇以“龙”与“云”的关系为核心象征,通篇皆为借物抒情的笔法,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描写,含蓄表达政治哲学与人才观念。

3. 分段赏析

这篇文章以龙象征圣君,以云比喻贤臣,借助“龙嘘气成云,乘云遨游宇宙”的传说,深入阐释了贤臣与圣君相互依存的关系,可将其视作《马说》的姊妹篇。被誉为“文章巨公”“百代文宗”的韩愈,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及《师说》等经典作品。作为一篇依托典籍传说创作的杂感,文章主旨鲜明:以龙云为喻,揭示圣君需依赖贤臣建功立业,贤臣亦需仰仗圣君的赏识与提拔,方能施展抱负、行稳致远,二者相得益彰。全文紧扣龙与云的关系展开,以“灵”字为核心,通篇未直接点明主旨,却处处切中题旨。这种含蓄且生动的写法,使文章行文委婉曲折、跌宕起伏,读来意蕴深长。“龙”与“云”的相互依存,直观地展现了圣君与贤臣的共生关系——贤臣离不开圣君的任用,圣君更离不开贤臣的辅佐,深刻表明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下一篇:唐·高适《重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