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嘘气成云":龙吐出的气息形成云,
# 嘘:喷吐。龙吹气成云是古代的一种传说。
"云固弗灵于龙也":云本来不比龙灵异。
# 固:本来、当然。
"然龙乘是气":然而龙凭借这气息,
"茫洋穷乎玄间":能在浩瀚的太空中自由遨游,
"薄日月":迫近日月,
"伏光景":遮蔽光辉,
# 景:通“影”。
"感震电":感召雷电,
"神变化":施展神通变化,
# 神变化:语出《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为蚕(虫蜀),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水下土":使雨水降下大地,
# 水: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汩陵谷":冲刷山陵峡谷,
# 汩:淹没。
"云亦灵怪矣哉":云也真是灵异啊!
"云":云,
"龙之所能使为灵也":是龙让它灵异的;
"若龙之灵":至于龙的灵异,
"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则不是云能让它灵异的。
"然龙弗得云":然而龙如果没有云,
"无以神其灵矣":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了。
# 无以:没有可以用来。
"失其所凭依":失去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
"信不可欤":实在是不可行的啊!
# 信:确实、的确。
"异哉":奇妙啊!
"其所凭依":它所凭借依靠的东西,
"乃其所自为也":竟然是它自己创造出来的。
"《易》曰":《易经》说:“
"云从龙":云跟随着龙。”
# 云从龙:语出《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从:随,跟随。
"既曰":既然叫做:
"龙":龙,
"云从之矣":那么云就会跟随它了。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哲理散文,也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政论性杂感。文章以龙喻圣君、云喻贤臣,依托“龙嘘气成云,云助龙行天”的传说,构建起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的象征体系:先写龙“嘘气生云”的本能,再述龙“乘云变化”的神异,最后论“云由龙造”的因果,在层层递进中揭示“贤臣需圣君识拔,圣君赖贤臣辅佐”的政治哲学。全文未着一句议论,却以“灵”字贯穿龙云关系,通过云龙相需的生动意象,含蓄表达了国家长治久安需君臣协同的治国理念。作品既与《马说》共同构成韩愈“惜才、用才”的思想双峰,又以委婉跌宕的笔法,将深刻的政治思考熔铸于奇幻的象征叙事之中,堪称唐代杂文中“寄意深远、托物言志”的典范。
2. 写作手法
比喻:“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以龙象征圣君,以云比喻贤臣,借助“龙嘘气成云,乘云遨游宇宙”的传说,深入阐释了贤臣与圣君相互依存的关系,可将其视作《马说》的姊妹篇。借物抒情:全篇以“龙”与“云”的关系为核心象征,通篇皆为借物抒情的笔法,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描写,含蓄表达政治哲学与人才观念。
3. 分段赏析
这篇文章以龙象征圣君,以云比喻贤臣,借助“龙嘘气成云,乘云遨游宇宙”的传说,深入阐释了贤臣与圣君相互依存的关系,可将其视作《马说》的姊妹篇。被誉为“文章巨公”“百代文宗”的韩愈,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及《师说》等经典作品。作为一篇依托典籍传说创作的杂感,文章主旨鲜明:以龙云为喻,揭示圣君需依赖贤臣建功立业,贤臣亦需仰仗圣君的赏识与提拔,方能施展抱负、行稳致远,二者相得益彰。全文紧扣龙与云的关系展开,以“灵”字为核心,通篇未直接点明主旨,却处处切中题旨。这种含蓄且生动的写法,使文章行文委婉曲折、跌宕起伏,读来意蕴深长。“龙”与“云”的相互依存,直观地展现了圣君与贤臣的共生关系——贤臣离不开圣君的任用,圣君更离不开贤臣的辅佐,深刻表明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上一篇:唐·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下一篇:唐·高适《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