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春夏改":一夜之间春尽夏至,
# 春:一作初。
"隔夜鸟花迁":隔夜后鸟语花香已悄然变换。
# 鸟花迁:指鸟迁花谢。
"阴阳深浅叶":叶色因光照明暗深浅不一,
# 阴阳: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晓夕重轻烟":晨昏时分的雾气或浓或淡。
# 重轻:浓淡。,夕:晚上。,晓:早上。
"哢莺犹响殿":黄莺的啼鸣仍在殿宇间回荡,
# 哢:鸟叫。
"横丝正网天":蛛丝横斜如网密布天际。
"佩高兰影接":高悬的玉佩与兰草之影交叠,
# 佩:通“佩”。
"绶细草纹连":细长的绶带如草叶纹路连绵。
# 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
"碧鳞惊棹侧":碧波中鱼儿惊跃于船桨旁,
"玄燕舞檐前":玄色燕子翩然飞舞在屋檐前。
"何必汾阳处":何必远求汾阳胜景,
"始复有山泉":此处自有山泉清流复现。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分段赏析
“一朝春夏改,隔夜鸟花迁”,“一朝”与“隔夜”形成时间压缩感,强调季节转换的迅疾。鸟鸣声与花木的迁徙(指花开花落的变化)暗示生物对气候的敏感,暗含唐代人对物候观察的细致。“阴阳深浅叶,晓夕重轻烟”,“阴阳”指日光向背,树叶因受光不同呈现深浅层次;“晓夕”对应晨昏,烟霭随光线强弱而浓淡变幻。诗人以光影与烟雾的细微差异,构建出初夏昼夜交替的朦胧意境,体现对自然律动的精准把握。“哢莺犹响殿,横丝正网天”,“哢莺”描绘黄莺婉转的鸣叫声仍在宫殿檐角萦绕,延续春日的余音;“横丝”指蛛网在晴空中交织,暗示初夏昆虫活动的频繁。声音与视觉意象结合,突显生态系统的活跃。“佩高兰影接,绶细草纹连”,“珮高”指腰间玉饰与兰花的投影相连,“绶细”形容绶带纹路与细草茎脉呼应。诗人以人工饰物与自然植物的形态类比,展现宫廷园林中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碧鳞”指游鱼受船桨惊动倏忽散开,“玄燕”则于檐下翻飞,一“惊”一“舞”形成动静对照。水陆生灵的生机被定格为瞬间画面,暗含对生命力的礼赞。“何必汾阳处,始复有山泉”,“汾阳”借指帝王离宫(汾阳宫),诗人以反问收束,点破眼前寻常景致中自有清泉流淌的意趣,隐含对宫廷富丽之外自然野趣的珍视,体现帝王诗作中少见的隐逸倾向。
上一篇:唐·聂夷中《公子家》
下一篇:唐·李世民《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