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1
tóng
míng
chuán
yōu
zhēn
fǎng
仿
xián
zhǐ
wài
suì
jiàn
chū
rén
yuǎn
fēng
xuě
shí
lái
jiāng
shān
chūn
gāo
yàn
wèi
zhōng
shuí
néng
biàn
jīng
lún

译文

古琴发出隐秘虚空的琴音,朴素的曲调中传出幽深的真趣。仿佛在弹琴人的拨弦指法之外,能让人遇见最初创造琴曲的古人。曲中情意深远,如同苦于风雪,有时又像遇见了江河山川的春天。这场宴会中还未奏完的曲子,谁能辨别其中的世务与是非。

逐句剖析

"孤桐秘虚鸣":古琴发出隐秘虚空的琴音,

# 孤桐:指特生的梧桐,后因峰阳孤桐中琴瑟,故后以“孤桐”为琴的代称。

"朴素传幽真":朴素的曲调中传出幽深的真趣。

# 幽真:幽静纯真的情趣。幽人隐士的画像。

"仿佛弦指外":仿佛在弹琴人的拨弦指法之外,

"遂见初古人":能让人遇见最初创造琴曲的古人。

# 初古:意思是犹远古。

"意远风雪苦":曲中情意深远,如同苦于风雪,

"时来江山春":有时又像遇见了江河山川的春天。

# 山:一作上。

"高宴未终曲":这场宴会中还未奏完的曲子,

# 高宴:解释为盛大的宴会。

"谁能辨经纶":谁能辨别其中的世务与是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琴》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围绕琴展开,先写琴身材质与琴音特点,展现其古朴纯真。接着通过琴音联想,让诗人仿佛见到初古人,又以风雪苦和江山春体现琴音意境变化。最后在宴会场景中,表达琴曲虽妙,却无人能懂其中经纶的遗憾,借琴抒发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写作手法上,通过对琴音的感受与联想,托物言志,借琴音表达对高洁情怀与深刻思想的追求。此诗将对琴道的理解融入诗句,体现王昌龄诗歌意境深远、含蓄蕴藉的风格特点,借琴音引发对人生、知音等主题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诗人开篇点明琴是由孤桐制成,能发出清幽的声音,琴音朴素却传达出幽远纯真之意。“孤桐”突出琴材的独特,“秘虚鸣”强调琴音的清幽神秘,为全诗奠定了古朴的基调,引发读者对琴音的好奇。中间两句:“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诗人聆听琴音,思绪飘远,仿佛琴音超脱于弦指之外,引领自己见到远古之人。这一联想极具想象力,让读者感受到琴音的神奇魅力,仿佛能跨越时空,连接古今,深化了琴音古朴悠远的特点。后四句:“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进一步描绘琴音的变化,时而传达出在风雪中艰难困苦的意境,时而又展现出江山春回大地的生机,体现出琴音所蕴含情感的丰富与多变。而“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则笔锋一转,在高朋满座的宴会上,琴曲尚未演奏完毕,却无人能领会其中经纶之意,诗人在此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逢故人》

下一篇:唐·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琵琶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