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ú
huā
mé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běi
mén
tiān
jiāo
bǎo
ròu
yǒng
jué
gāo
qiū
féi
jiàn
xié
shǐ
shè
hàn
yuè
wéi
huàn
shī
rén
yàn
xiū
shǐ
使
lái
jué
wèi
qīng
guó
zhì
chū
àn
jīn
què
zhōng
yuán
yǒu
chú
yǐn
rěn
yòng
gōng
zhǔ
huáng
jūn
wáng
zhǐ
bái
lián
yún
tún
zuǒ
bǎi
jiàn
xuě
cháng
niǎo
xiū
fēi
āi
jiā
shǔ
yōu
tián
jiā
zuì
kǒng
mài
dǎo
sāng
zhī
zhé
shā
yuàn
lín
qīng
wèi
quán
xiāng
cǎo
fēng
jié
yòng
chuán
qiān
cháng
piē
liè
chén
tài
háng
zhǒng
jīng
shì
huā
mén
liú
yuán
zhuǎn
xiāo

译文

回纥是天之轿子,饱餐肉食刚勇好斗。深秋时节战马肥壮,携带弓箭来射汉月。自古以来就是汉人的祸患,早在周朝,诗人就已厌闻征伐。修德睦邻使其归顺,怀柔政策当然不能断绝。为什么要让他们倾国而来,他们随便出入宫廷,已令金阙黯然失色。中原地区需要驱除叛军,出于不得已而使用这些东西。可怜宁国公主唱起了“黄鹄”的悲歌,天子为取信回纥而指天发誓。回纥的兵马连云般地屯驻在左辅,百里之外望去有如一片积雪。长戟如林连鸟儿也休想飞过,凄厉的胡笳一大早就开始呜咽。农民们最为惧怕他们,踩倒了麦苗还把桑枝折断。沙苑临近清清的渭水,泉水香甜青草丰洁。回纥骑兵渡河从来不用船,千骑奔腾有如风驰电掣。如今叛军的烟尘越过了太行山,杂种们又一次攻占了洛阳。回纥的兵马看来必须留下了,只是那田园会因此而变得萧条不堪。

逐句剖析

"北门天骄子":回纥是天之轿子,

# 天骄子: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也。”《新唐书·回纥传》载,回纥的祖先是匈奴,民性骁强,善骑射。,北门:一作北方,一作花门。

"饱肉气勇决":饱餐肉食刚勇好斗。

"高秋马肥健":深秋时节战马肥壮,

"挟矢射汉月":携带弓箭来射汉月。

# 射汉月:是入侵汉地的形象说法。

"自古以为患":自古以来就是汉人的祸患,

"诗人厌薄伐":早在周朝,诗人就已厌闻征伐。

# 诗人厌薄伐:《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猃犹,周朝时北方异族,时来入侵。薄伐,征伐。薄,发语词。诗人,指《六月》的作者。

"修德使其来":修德睦邻使其归顺,

"羁縻固不绝":怀柔政策当然不能断绝。

# 羁縻:笼络,怀柔。

"胡为倾国至":为什么要让他们倾国而来,

# 倾国至:言回纥派来援军之多。

"出入暗金阙":他们随便出入宫廷,已令金阙黯然失色。

# 出入暗金阙:《新唐书·回纥传》载,回纥协助唐军攻克东都洛阳,大掠三日,出入宫殿无禁。

"中原有驱除":中原地区需要驱除叛军,

"隐忍用此物":出于不得已而使用这些东西。

"公主歌黄鹄":可怜宁国公主唱起了“黄鹄”的悲歌,

# 公主歌黄鹄:《旧唐书》载,唐肃宗为求得回纥援兵,于乾元元年(758)七月,嫁幼女宁国公主给回纥可汗,送至咸阳,公主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歌黄鹄”是借用汉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的故事,汉武帝时,细君被作为公主嫁给西域乌孙国(今新疆温宿县北)国王昆莫,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秋作歌云:“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公主:旧注:宁国公主妻回纥可汗。

"君王指白日":天子为取信回纥而指天发誓。

# 指白日:发誓结盟之状。唐肃宗为了求得回纥的援兵,与回纥结盟。《诗经·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连云屯左辅":回纥的兵马连云般地屯驻在左辅,

# 左辅:指沙苑。在冯翊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地多沙草,宜放牧,为国家牧马场所。

"百里见积雪":百里之外望去有如一片积雪。

# 积雪:回纥将士皆白衣白冠,旗亦白色,故以积雪喻之。

"长戟鸟休飞":长戟如林连鸟儿也休想飞过,

"哀笳曙幽咽":凄厉的胡笳一大早就开始呜咽。

# 曙:一作晓。

"田家最恐惧":农民们最为惧怕他们,

"麦倒桑枝折":踩倒了麦苗还把桑枝折断。

"沙苑临清渭":沙苑临近清清的渭水,

"泉香草丰洁":泉水香甜青草丰洁。

"渡河不用船":回纥骑兵渡河从来不用船,

"千骑常撇烈":千骑奔腾有如风驰电掣。

# 撇烈:迅疾的样子。仇兆鳌《杜诗详注》:“撇烈,摆跃之状。”一作灭没,一作捩。

"胡尘逾太行":如今叛军的烟尘越过了太行山,

# 胡尘:皆指史思明。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由范阳引兵渡河南下,攻占汴州、郑州,及东都洛阳。

"杂种抵京室":杂种们又一次攻占了洛阳。

# 杂种:皆指史思明。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由范阳引兵渡河南下,攻占汴州、郑州,及东都洛阳。

"花门既须留":回纥的兵马看来必须留下了,

"原野转萧瑟":只是那田园会因此而变得萧条不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留花门》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五言古诗。主题围绕对时局的忧虑展开,针对唐肃宗过度依赖回纥的现象,表达了极大愤慨。诗中指出在复杂战争局势下,留用花门(回纥军队)并无益处。写作手法语言委婉含蓄,却有力传达出深沉忧虑。虽未直抒胸臆,却通过对回纥军队状况及对中原影响的描写。篇写回纥军队气势,进而分析留用弊端,再描述其对百姓和原野的影响。该诗以不同视角反映安史之乱时期复杂军事外交关系,展现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留花门》由唐代杜甫创作,约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当时,唐王朝深陷安史之乱,局势动荡。唐肃宗在平叛过程中,选择过度依赖回纥力量。杜甫心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目睹回纥军队的种种行径以及唐肃宗这一策略可能带来的隐患,遂有感而发创作此诗,以表达对这一局势的愤慨与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政治讽喻诗。诗中借“留花门”这一主题,描绘了回纥军队的骄横及对中原的影响,客观分析了在安史之乱的战争背景下,留用回纥军队并无益处的状况,表达了杜甫对唐肃宗一味依赖回纥的极大愤慨与忧虑,展现出深沉的忧国情怀。

2. 分段赏析

前四句:“北门天骄子,饱肉气勇决。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从形象塑造来看,将回纥军队描绘为“天骄子”,突出其勇猛无畏的形象。“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运用象征手法,以秋高马肥、弯弓射月,象征回纥军队的强大武力与威慑力。语言风格上,简洁有力,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回纥军队的强梁可畏之态,营造出紧张氛围,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其威胁。“自古以为患”八句:“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在内容上,诗人先从历史角度指出回纥向来是边患,接着提出御边应修德羁縻的主张,随后话锋一转,批评皇帝为何让回纥倾国而来,出入宫廷。表达技巧方面,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批评皇帝决策失误,表面为皇帝无奈借兵开脱,实则着重揭示皇帝的无能与失策,使情感表达曲折而深刻。“公主歌黄鹄”八句:“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长戟鸟休飞,哀笳曙幽咽。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此部分内容描绘了缔婚引来回纥军队后,军队驻扎如云,畿辅地区一片骚乱的景象。从语言角度,“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以景写情,渲染出紧张、压抑氛围。表达技巧上,通过描写百姓的恐惧和田园的破坏,“麦倒桑枝折”,侧面反映出回纥军队的危害,揭示出缔婚结盟背后的不平等与隐患。末八句:“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内容上,先写回纥军队在沙苑等地的肆意妄为,接着点明史思明叛军再次来犯的局势,看似在为留用回纥军队找理由,实则以“原野转萧瑟”表明反对态度。表达技巧上,运用似是而非的两难法,引导读者思考留用回纥军队的后患,含蓄地传达出诗人主张依靠本国力量平叛的观点,情感深沉而复杂。

3. 作品点评

《留花门》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作品。其语言委婉含蓄却力透纸背。如表面为唐肃宗借兵回纥找理由,实则深刻批评其决策失误,以曲折方式传达观点,尽显杜甫文字驾驭能力。该诗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复杂军事外交局势,展现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洞察与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说尽客兵之害,千古永戒、然此外还有隐忧!钟云:五字可风,伤中国无兵也,言外便有取笑外夷意,曰“此物”,盖厌恶之极矣(“隐忍”句下)。谭云:写细民些小心事,妙!妙!然大患隐忧在此(“田家”二句下)。钟云:写夷兵利害,即在勇壮中见之(“千骑”句下)。钟云:隐忧尤在此句(“杂种”句下)。

明锺惺、谭元春《唐诗归》

# 范梈曰:此中国何如吋也!读“胡为倾国至”后数语,可以鉴《春秋》书会戎、盟戎之义矣。谓子美为“诗史”,可不信哉?郭浚曰:叙出患害,亦忧亦愤。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连云”与“积雪”颠倒作对,亦是一法。……题曰《留花门》,病在“留”字。

明王嗣奭《杜臆》

# 张湝曰:经国之计,忧深虑远,岂寻常韵体!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劈提四句领局,下作两扇格分应,纪律整严。……曰“气勇决”,其力可借也;“自古”以下十二句应之,此层是开。曰“射汉月”,其锋可骇也;“长戟”至末十二句应之,此层是阖。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上若云:经国之计,忧深虑远,岂寻常韵语可及?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元稹《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

下一篇:唐·张祜《李谟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