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爱山出无期":山僧喜爱山林,乐于隐居,没有出山的归期,
# 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北周庾信《卧疾穷愁》诗:“野老时相访,山僧或见寻。”
"俗士牵俗来何时":俗士被世俗事务牵绊,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来。
# 俗士:未出家的世俗之士。
"祝融峰下一回首":在祝融峰下与您分别后,一回头作别,
# 祝融峰:南岳衡山的主峰,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北部的南岳区。
"即是此生长别离":这就意味着从此往后漫长岁月的离别。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离别衡山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衡山僧人盈上人的惜别之情,展现出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借离别场景,写出了对友人的不舍。
2. 分段赏析
“山僧爱山无出期”,古代僧规戒律虽严格,然而声名远扬的高僧身携锡杖云游四方,亦是合乎情理之事。喜好山峦者栖身山林,钟情流水者依傍水边。他们或居于庄严寺庙,或歇在简易庵棚,一切皆随自身喜好而定。比如慧远大师,一生都未曾离开庐山;船子和尚,终生都在华亭一带修行。“俗士牵俗来何时”,喜爱山水,并非只是出家人的独特偏好。孔子便曾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过,相较于出世修行的僧人,生活在尘世中的人确实常被称作“俗人”,正所谓“僧俗有别”。俗人之所以为俗人,就在于对红尘诸事牵肠挂肚,难以割舍、无法断绝。可世事无常,不知怎的,兴致忽起,机缘巧合之下,便也踏入山中游玩。“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长别离。”既然山僧对山峦的喜爱没有尽头,“盈上人”自然不会在日后前往长安探望韩愈。而韩愈回到长安后,公务缠身,也不可能长途跋涉赶赴衡山去看望“盈上人”。况且二人年事渐高,时日无多。尽管在南岳相聚时极为投缘,彼此难分难舍,但此次分别,极有可能就是永别。毕竟在古代,受交通工具等因素限制,交通极为不便,古人常饱尝生离死别的痛苦。
上一篇:唐·杨巨源《和杜中丞西禅院看花》
下一篇:唐·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