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临京口":北固山紧靠着京口,
# 京口:即今镇江市,与扬子津隔江相望。,北固:山名,在京口东北,长 江南 岸。
"夷山近海滨":夷山临近大海之滨。
# 夷山:京口东北方江中有焦山,焦山旁有松寥、夷山二小山,称海门山。
"江风白浪起":江风吹来掀起了白浪,
"愁杀渡头人":愁煞渡头上的过江人。
# 愁杀:愁煞,愁得要死。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北固山、夷山、江风、白浪等景象,写出了旅人在扬子津望京口时的所见所感,烘托出一种忧愁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对偶: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二句以工整的对仗形式,写出孟浩然站在扬子津眺望南岸京口的地势。对比:江风白浪起,愁杀渡头人。与前二句形成动、静对比,于动中将波翻浪卷、风声水声,分别触发人的视、听感觉,产生能影响人的官能感受的强烈效果。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以“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形成严整的工对,诗人立于扬子津北眺时,巧妙运用“临”字凸显江北与京口的濒江关系,而“近”字则突破物理距离限制,将视线延伸至海门方向,赋予静态山峦以流动的视觉张力。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既勾勒出京口“三山锁江”的地理特征,又暗含诗人对江南行途的方位感知——夷山所指的东南方位,恰是诗人赴扬州的必经水道,地理坐标与心理期待在此达成微妙共振。“江风白浪起”以视听通感的复合意象打破前联的沉静:纵向的江风与横向的白浪构成十字坐标,风啸浪卷的声浪冲击与浪峰叠起的视觉压迫形成感官叠加。这种动静反差不仅强化了自然伟力的戏剧性呈现,更通过“起”字的动态定格,将物理空间的激荡转化为抒情主体内心的震颤。尾句“愁杀渡头人”完成从观物到抒情的诗意转换。此“愁”具有多重解码空间:表层是渡江者面对湍急江流的畏怯,中层暗含诗人四度科考失意的挫败感——开元十七年(729年)冬的落第经历,使其对“宦途如江险”产生切肤之痛;深层则折射出盛唐士人在仕隐抉择中的集体焦虑。值得注意的是,“渡头人”作为抒情主体的自我投射,既保持观景者的客观姿态,又通过“愁杀”的强烈情感注入,形成“物-我-境”的三维情感结构。
4. 作品点评
全篇以视觉观察为线索,构建起“望之景”与“望之忧”的双重维度。结构层次与情感脉络的铺陈具有高度的连贯性:首联以地理坐标确立观察基点,“北固临京口,夷山近海滨”通过方位词“临”“近”的精准把控,既呈现京口“三山锁江”的地理格局,又暗含诗人对江南行途的方位感知。
# 浩然诗末二句显然从(梁代)何逊诗后一联化出,但侧重抒写羁旅愁情。“愁杀”之句,口吻、情调酷似江南乐府民歌,于浅近通俗中显出新鲜活泼。
不详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上一篇:唐·张道古《咏雨》
下一篇:唐·白居易《池鹤八绝句·乌赠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