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郡国向万城":全天下各地区千万座城池,
# 向:差不多的意思。,郡国:郡和国的并称。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无有一城无甲兵":没有一座没有甲胄兵器。
# 甲兵: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无有:没有。
"焉得铸甲作农器":怎么样才能把甲胄兵器铸作农具,
# 农器:农用器具。,焉得:怎么能。
"一寸荒田牛得耕":让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耕种呢?
"牛尽耕":如果能这样,耕牛尽其用,
# 耕:一本“耕”下有“田”字。,尽:一作“得”。
"蚕亦成":蚕桑业有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就再也不需要让战士们洒泪滂沱,
# 滂沱:雨大貌,这里形容落泪。,烈士:指战士。
"男谷女丝行复歌":那时全社会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人们一边走,一边唱歌,是多么好啊!
# 行复歌:一边走,一边唱。行复,且又。,男谷女丝:即男耕女织,以名词作动词,是杜甫用字变化处。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蚕谷行》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愿望的诗。此诗抒发了诗人憧憬将战场上冰冷的兵器转变为滋养土地的农具,勾勒出男耕女织、和谐共生的太平盛世愿景。鉴于安史之乱已近尾声,诗人内心深切期盼战乱尽早终结,让英勇的战士得以卸甲还乡,躬耕田园。这不仅映射了杜甫个人的美好愿景,更是广大民众对和平生活迫切渴望的真实写照。因此,该诗鲜明地勾勒出一幅万城安宁、甲兵入库的理想和平图景,恰似一幅镌刻着杜甫深刻印记的诗意理想国与和谐社会的美好画卷。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杜甫在诗中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和情感,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隐喻。“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句诗直接表达了诗人希望将战争中的兵器转化为农具,让荒芜的土地得到耕种的强烈愿望。对比:诗中通过对比战争与和平、兵器与农具、战士与农夫等不同的元素,强化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与“牛尽耕,蚕亦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揭示了战争的普遍性,后者则展现了和平生产的景象。虚实结合:杜甫在诗中既描绘了现实的社会状况,也表达了对未来和平生活的美好憧憬。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既反映了现实,又寄托了理想。象征:诗中“铸甲作农器”这一意象,不仅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是对战争苦难的深刻反思。甲胄作为战争的象征,被转化为农具,寓意着战争向和平的转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3. 分段赏析
此诗开篇四句,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历经十多年的连绵战火,连铸造生产工具的铁都变得稀缺,不得不考虑将武器改造为农具。全国范围内战乱频仍,农田大片荒芜。杜甫在此呼吁,应将甲胄熔铸为农具,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耕作,百姓方能安居乐业。现代有雕塑《把剑铸成犁》传达相似理念,而杜甫在一千多年前,便以诗歌的形式,艺术地表达了这种反战思想。本应服务于和平生活的铜铁,如今却成了杀人的凶器和防身的铠甲,这种反常现象已为人们所习惯。经杜甫点醒:甲胄应化为农具,人们才猛然意识到:物非所用!唯有将盔甲回炉重铸为犁锄,使天下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牛耕,才是物尽其用的正道。杜甫并未直接谴责战争,而是通过铠甲变犁锄的生动描绘,强化了其反战思想。最后四句,这展现了杜甫的理想主义,他勾勒出一个理想的时代、理想的社会,以及其中劳动大众的理想生活。此诗所蕴含的思想与见识,不仅超越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耕作社会理想,也超越了他自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奉献精神。杜甫在这首诗中,直接描绘了一个万城无甲兵、和平安宁的构想,这是一幅深刻烙印着杜甫印记的理想国与和谐社会诗意栖居的画卷。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虽简短精炼,却凝聚了杜甫五十余年人生历程中的血泪与伤痛,堪称其生涯的终极总结,犹如一颗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诗歌瑰宝,高度浓缩了杜甫及其诗作中所有璀璨的思想精华。
# 钟云:平调不浮。谭云:农桑相成,至理格言(“牛尽耕”句下)。钟云:一双眼只望天下太平(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有慨乎其言之。
清高宗《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祖咏《别怨》
下一篇:唐·韩翃《杂曲歌辞·少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