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衡流桂圃":北斗的星光洒在桂树园里,
"成蹊正可寻":现成的小路正好可以寻访。
"莺啼密叶外":黄莺在浓密的树叶外鸣叫,
# 密:一作绿。
"蝶戏脆花心":蝴蝶在娇嫩的花心里嬉戏。
# 脆:一作晚。
"丽景光朝彩":明媚的景色映着早晨的光彩,
"轻霞散夕阴":淡淡的云霞驱散傍晚的阴云,
# 霞:一作烟。
"暂顾晖章侧":暂时看一眼光彩旁的景致,
# 晖:一作奎。
"还眺灵山林":又远望灵秀的山林。
# 还:一作远。
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唐高祖李渊次子。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八载(749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太宗即位后,任用贤良,兼听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他的政策和措施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兼爱文学、艺术,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文士。其诗多为宫廷唱和之作,文词富丽,但不失“雅正”。后人辑有《唐太宗皇帝集》行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也是自然景物诗。描绘借北斗星光照映园圃展现对春光的赞美。以诗人驻足回望、远眺群山的动作收束,流露对自然美景的眷恋与超然心境。
2. 写作手法
典故:“玉衡流桂圃”“玉衡”化用《尚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原指北斗七星中象征平衡的第五星(《晋书·天文志》),此处借指天象流转、时光更替。“桂圃”化用南朝陈张正见《从籍田应衡阳王教作》“桂圃芳瑶席”,暗指皇家园林的祥瑞之气。以天文意象隐喻帝王对宇宙秩序的观照,隐含“顺天而治”的政治理想。意象组合:首联“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寻”以天文意象“玉衡”(北斗星)统领全景,将视线从星空(远)引向李树园圃(近)。颔联“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莺啼”为声象动态,“蝶戏”为视觉动态,声画同步;“密叶外”与“脆花心”,以黄莺、蝴蝶的灵动反衬李花丛的繁密幽深。
3. 分段赏析
“玉衡流桂圃,成蹊正可寻”中,“玉衡”指北斗七星,象征夜晚的余晖或清晨的星光,“桂圃”暗喻桂花盛开的园地,营造出梦幻般的背景。“成蹊”指小径的形成可被探寻,这组意象引入主题,引导读者进入山林世界。语言平实而寓深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导引之趣的捕捉,手法上运用象征和对比,突出从星光到小径的过渡,体现了时间流转的巧妙。“莺啼密叶外,蝶戏脆花心”一联,聚焦于细节场景:黄莺在繁密枝叶外鸣叫,蝴蝶在娇嫩花朵上戏耍。“莺啼”与“蝶戏”形成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意象,拟人化手法让景物栩栩如生。语言简洁明快,“脆花心”以“脆”字突出花的娇嫩,增强生动性。艺术上,通过对仗工整的表现技巧,使画面活泼欢快,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界生机的喜悦之情,深化了闲适主题。“丽景光朝彩,轻霞散夕阴”转向晨景与晚霞的描绘。“丽景”指早晨美景的光彩,“轻霞”写傍晚轻霞驱散阴翳的景象,意象由清晨的亮丽过渡到黄昏的柔和。语言上用“光朝彩”与“散夕阴”形成时间对仗,表达技巧体现了光影变化的节奏感。主题上,这联拓展了景物的时空跨度,表达作者对日月光景的欣赏,思想感情由欢快转向宁静,为结尾蓄势。“暂顾晖章侧,还眺灵山林”点明主旨:作者暂时停留在光辉之处回望山林。“暂顾”暗示短暂驻足,“还眺”强化对远方灵山的留恋。意象“晖章侧”可能指高处的光辉之地,结合“灵山”象征理想中的隐逸环境。艺术手法上,结尾含蓄收束,回环照应开头,语言凝练而余韵悠长。全诗思想感情最终凝聚于山林归隐之志,表达了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愿望。
上一篇:唐·崔湜《酬杜麟台春思》
下一篇:唐·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