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年月日":某年某月某日,
# 维:在。
"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潮州刺史韩愈派遣部下军事衙推秦济,
# 秦济:衙推的姓名。,军事衙推:州刺史的属官。,刺史:州的行政长官,潮州:州名,治所唐时海阳县(今广东潮州市),辖境约相当于今广东省潮州、汕头、揭阳和梅州、汕尾市一部分地区。
"以羊一、":把一只羊、
"猪一":一头猪,
"投恶溪之潭水":投入恶溪的潭水中,
# 恶溪:在潮安境内,又名鳄溪、意溪,韩江经此,合流而南。
"以与鳄鱼食":送给鳄鱼吃,
# 食:吃,食用。
"而告之曰":同时又警告它:
"昔先王既有天下":古时候的帝王拥有天下后,
"列山泽":放火焚烧山岭和泽地的草木,
# 列:同“烈”。
"罔绳擉刃":用绳索去网捉、用利刃去刺杀,
# 擉:刺。,罔:同“网”。
"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以除灭虫、蛇等那些给人民带来危害的动物,
"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并把它们驱逐到四海之外去。
"及后王德薄":到了后世,帝王的德行威望不够,
"不能远有":不能统治远方,
"则江汉之间":长江、汉水之间的大片土地,
"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只得放弃给东南各族;
# 楚、越:泛指东南方偏远地区。,夷:古时对东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古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
"况潮岭海之间":更何况潮州地处五岭和南海之间,
# 海:南海。,岭:即越城、都宠、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地处今湘、赣、桂、粤边境。
"去京师万里哉":离京城有万里之遥呢!
"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鳄鱼潜伏、生息在此地,
# 卵育:生息。,涵淹:潜伏。
"亦固其所":也就很自然了。
"今天子嗣唐位":当今天子继承了大唐帝位,
# 今天子:指唐宪宗李纯。
"神圣慈武":神明圣伟,仁慈英武。
# 慈武:仁爱勇武。
"四海之外":四海之外,
"六合之内":天地四方之内,
# 六合:天地四方。
"皆抚而有之":都在他的安抚统辖之下。
"况禹迹所揜":更何况潮州是大禹足迹所到过的地方,
# 揜:同“掩”。,禹: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曾奉舜之命治理洪水,足迹遍于九州。故称九州大地为“禹迹”、“禹域”。
"扬州之近地":是古代扬州的地域,
# 扬州:传说大禹治水以后,把天下划为九州,扬州即其一,据《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潮州古属扬州地域。
"刺史、县令之所治":是刺史、县令治理的地区,
"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又是交纳贡品、赋税以供应皇上祭天地、祭祖宗、祭神灵的地方呢?
"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鳄鱼是一定不可以同刺史一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
"刺史受天子命":刺史接受天子的任命,
"守此土":镇守这块土地,
"治此民":治理这里的民众,
"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而鳄鱼竟敢不安分守己地呆在溪潭之中,
# 睅然:瞪起眼睛,很凶狠的样子。
"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占据一方吞食民众、牲畜、熊、猪、鹿、獐,
"以肥其身":来养肥自己的身体,
"以种其子孙":繁衍自己的后代,
"与刺史亢拒":与刺史抗衡,
# 亢拒:抗拒。古代抗、亢相通。
"争为长雄":争当统领一方的英雄。
# 长:用作动词。
"刺史虽驽弱":刺史虽然驽钝软弱,
# 驽弱:平庸软弱。驽,指劣马,走不快的马;比喻才能低下。
"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又怎么能向鳄鱼低头屈服,
# 低首下心:形容屈服顺从。低首,低头不敢仰视。下心,屈服于人。
"伈伈睍睍":胆怯害怕,
# 睍睍:眯起眼睛看,喻胆怯。,伈伈:恐惧貌。
"为民吏羞":给治理百姓的官吏丢脸,
"以偷活于此邪":并在此地苟且偷安呢?
"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而且刺史是奉天子的命令来这里当官的,
"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他势必不得不与鳄鱼讲明道理。
"鳄鱼有知":鳄鱼如果能够知道,
"其听刺史言":可要听刺史我的话:
"潮之州":潮州这地方,
"大海在其南":大海在它的南面。
"鲸、鹏之大":大到鲸鱼、鹏鸟,
# 鲸、鹏:鲸鱼与大鹏鸟。鹏:传说中的巨鸟,由鲲变化而成,也能在水中生活。见《庄子·逍遥游》。
"虾、蟹之细":小到虾子、螃蟹,
"无不归容":没有不在大海里归宿藏身、
"以生以食":生活取食的。
"鳄鱼朝发而夕至也":鳄鱼早上从潮州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大海。
"今与鳄鱼约":现在,刺史与鳄鱼约定:
# 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
"尽三日":至多三天,
"其率丑类南徙于海":务必率领那批丑陋的同伙南迁到大海去,
# 丑类:指鳄鱼。
"以避天子之命吏":以躲避天子任命的地方官;
"三日不能":三天办不到,
"至五日":就放宽到五天;
"五日不能":五天办不到,
"至七日":就放宽到七天;
"七日不能":七天还办不到,
"是终不肯徙也":这就表明最终不肯迁徙了。
"是不有刺史、":这就是不把刺史放在眼里,
"听从其言也":不肯听他的话。
"不然":不然的话,
"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就是鳄鱼愚蠢顽固,
# 冥顽不灵:愚钝无知顽固不化。冥顽,愚昧无知。
"刺史虽有言":虽然刺史已经有言在先,
"不闻不知也":但还是听不进,不理解。
"夫傲天子之命吏":凡对天子任命的官吏傲慢无礼,
"不听其言":不听他的话,
"不徙以避之":不肯迁徙躲避,
"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以及愚蠢顽固而又残害民众的牲畜,
"皆可杀":都应该处死。
"刺史则选材技吏民":刺史就要挑选有才干有技能的官吏和民众,
# 材技吏民:有才能有技艺的官吏和百姓。
"操强弓毒矢":操起强硬的弓弩,安上有毒的箭镞,
"以与鳄鱼从事":来同鳄鱼较量,
# 从事:谓战斗。指对鳄鱼的惩罚。
"必尽杀乃止":一定要把鳄鱼全部杀尽才肯罢手。
"其无悔":可不要后悔啊!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有一说为祭文,或是一篇对鳄鱼的檄文。文章对为害一方的鳄鱼进行劝诫,限其按时迁离,在说理的同时不放弃表明自己强硬的态度。一方面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民除害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仁慈之心。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选择极端的战斗的方式除害,而是给鳄鱼写祭文进行劝诫,可以看出战争的策略与智慧。本文可以被看成是一篇政治寓言,警告政治宵小的作恶行为,暗示自己与他们做斗争的决心以及必胜的信心。
2. 写作手法
对比:“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通过先王与后王的统治形成鲜明对照,揭示出鳄鱼长期肆虐的根源。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笔触回溯至遥远的古代,先王与后王的统治形成鲜明对照,揭示出鳄鱼长期肆虐的根源。古代圣王治理天下,以果断决绝之姿,放火焚烧山野草泽,凭借绳网利刃,将“虫蛇恶物为民害者”彻底根除。然而,时过境迁,后王德政衰微,无力掌控远方,就连江汉之间都渐次失守,更何况地处五岭与南海之间、距京师万里之遥的潮州。于是,鳄鱼在此处潜伏繁衍,此地便成了它们横行的乐土。韩愈将驱逐鳄鱼的溯源,大胆地指向后王,这一观点极具胆识。虽未对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指名道姓地批判,却在字里行间巧妙地进行讽谏,如空谷传音,余韵悠长。从行文技巧而言,这种故意先放宽一步的写法,为下文蓄势待发,先张后弛,欲擒故纵,尽显古文大家的行文风范。行文至第二段,笔锋陡然一转,气势磅礴地展开论述。以今昔之变晓谕鳄鱼,借大唐天子、刺史、县令以及天地、宗庙、百神的威严对其进行震慑,使鳄鱼肆虐的根基瞬间崩塌。“况禹迹所揖”之后的内容,层层递进,语意连贯如串珠,展现出强大的雄辩力量。直至“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一句,文章主旨豁然明朗,恰似攀登泰山,历经“紧十八盘”的艰辛,南天门才赫然映入眼帘,此前的漫长铺垫,皆为此刻蓄势。若说此前是站在天子的高度昭告鳄鱼,那么此后则从刺史的职责角度深入阐发。“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鳄鱼岂敢与刺史抗衡?抗拒刺史便是抗拒天子,这对于鳄鱼而言,后果不堪设想;而对于刺史来说,为民除害乃是不可推卸的职责。即便刺史能力有限,也绝不肯向鳄鱼低头示弱,更何况那些刚正不阿者,又怎能对其听之任之?所以“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如此反复晓谕,并非“不教而诛”,而是仁至义尽的劝诫。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文字还巧妙地讽刺了那些在恶势力面前畏缩不前的人,言外之意,耐人寻味。在以礼相待、以理服人之后,紧接着便是以威相凌、以法约束。第三段以“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开篇,郑重地宣布驱逐鳄鱼的命令。不仅为鳄鱼指明迁徙的方向,还给予了极为宽松的期限,尽显仁厚。但倘若七日内鳄鱼仍不迁徙,笔锋瞬间转厉:“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这段判决之词写得严正果决,犀利无比,最终落脚于“杀”字,让正义的力量喷薄而出。不仅要杀,更要斩草除根,诛杀的方法也明确清晰,彰显出势在必得的决心,令那些“为民物害者”闻风丧胆。结尾“其无悔”三字,简洁有力,戛然而止,尽显峭拔刚劲之态。正如韩愈所言“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从这篇文章中,确实能深刻感受到这一特点。
4. 作品点评
在韩愈的文章里,讲得明明白白,给鳄鱼的评价是“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既然鳄鱼本就无知,那韩愈撰写此文的目的何在?被清人李光地在《榕村语录》卷五中评价为“好游戏”的韩愈,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在指责鳄鱼的背后,隐藏着比鳄鱼更为凶残的丑恶之徒。自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藩镇大帅,还有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他们才是真正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这篇看似“游戏文字”的文章,实则蕴含鲜明主题,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批判意义。
# 词严义正,看之便足动鬼神。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 韩公前身当从神道中来,其精神通鬼神而走风雷。
明郭正域《韩文杜律·韩文》
# 此传檄之体,架格略如《周语》晋文请隧篇,而纵处辞约,擒处辞峻。革异类者,令贵肃之。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
# 《周书·大语》之遗。羊豕以食之,礼也;导之归海,仁也;不听则强弓毒矢随其后,义也。享其礼,感其仁,畏其义,安得不服!”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全集录》
# 全篇只是不许鳄鱼杂处此土,处处提出“天子”二字、“刺史”二字压服它,如问罪之师,正正堂堂之阵,能令反侧子心寒胆栗。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公至末年,道气益壮厉,文益雄搜,读此可见。公守潮州,潮人思仰之甚,故凡山水皆以公姓为号。此以见振古人物,小用之则小效,诚心实政,自足感人。山水易名,流风百世,伟哉!
清蔡世远《古文雅正》
# 全在提“天子”二字压倒在前,然后转入刺史,正面处处明是奉天讨罪,何等义正词严。中幅劝勉一番,令其从容悔过。鳄虽冥顽,不得不倪首远退矣。然非平日实有一片忠爱心肠,可以通诸天地鬼神,虽有此篇妙文,未必感格乃尔。
清过珙《古文评注》
# 向与及门高生论《鳄鱼文》,最有工夫在能用两“况”字。“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是为终鱼出脱,归罪后王之弃地,故不管鳄鱼之涵淹卵育。“况禹遗迹所掩扬州之近地”,以牛女分野,潮阳亦属扬州。且天子有命,刺史有责,其势万不足以容终鱼。两“况”字一纵一收,却用得十分有力。篇中凡五提“天子之命”,颇极郑重。然在当时读之,自见其忠;自后人观之,不免有呆气。试问鳄鱼一无知嗜杀之介虫,岂知文章?又岂知有天子之命?且鳄非海中之物,半陆半水,在斐州恒居苇阳之间,断无能驱入海之理。后此陈文惠通利潮州,鸣鼓戮鲜于市,且为文告之,欧公至引之于神道碑中,尤堪捧腹。吾乡某先达,恶白鹭晚噪其庭树,且日遗矢污人,因陈橄树间,驱之令去,而晚噪遗失如故。天下以文章喻庶物,难哉!
清林纾《韩柳文研究法·昌黎文研究法》
上一篇:唐·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下一篇:唐·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