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征南将":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
# 征南将:指李中丞。,流落:漂泊失所。
"曾驱十万师":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 师:军队。
"罢归无旧业":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
# 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老去恋明时":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 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独立三朝识":他的才能在三朝都被赏识,
# 三朝识:一作三边静。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轻生一剑知":以身许国的心意只有宝剑深知。
# 知:一作随。,轻生:不畏死亡。
"茫茫江汉上":在茫茫的汉江之上,
# 江汉:一作汉江。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日暮复何之":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 何之:何往,何处去。,复:一作欲。,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围绕“流落”二字展开,先是将昔日统十万师,征战沙场老将与今日流落归无旧业的悲惨境遇对比,表达了对这位征南老将景况寥落的惋惜和对朝廷不公的不满。接着以深挚的感情颂扬了李将军的英雄气概、忠勇精神和卓著功绩。最后以茫茫江汉之上送别的实景收束,发出“复何之”的忧问,表达对李中丞未来生活的关心。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2. 写作手法
对比:“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将昔日统十万师,征战沙场老将与今日流落归无旧业的悲惨境遇对比,凸显对老将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朝廷不公的愤懑。互文:“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罢归”“老去”但犹“眷恋朝廷”,形成互文,让读者人不能不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凸显对朝廷不公的愤懑。倒装:“轻生一剑知”是“一剑知轻生”的倒装,将老将奔勇沙场,出生入死,忠心可鉴的高大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可悲的是这现在也只有曾经的随身伙伴佩剑知道了,更表达出作者对老将这位昔日英雄的同情以及对对朝廷不公的愤懑。以景结情:“茫茫汉江上,日暮复何之”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以茫茫江汉之上送别的实景收束,发出“复何之”的忧问,不禁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
3. 分段赏析
《送李中丞之襄州》首联“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今昔对比,点明老将身份,叙其身世处境,感慨之情难以名状。“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总领全首,是此一篇主意所在,满含对这位征南老将景况寥落的惋惜不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颔联“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写主人公如今困顿坎坷,却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如今流落无旧业,境况可想而知。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虽“罢归”“老去”但犹“恋”,形成互文,则使人不能不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凸显对朝廷不公的愤懑。颈联“独立三朝识,轻生一剑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轻生一剑知”是“一剑知轻生”的倒装,将老将奔勇沙场,出生入死,忠心可鉴的高大形象树立在读者面前,可悲的是这现在也只有曾经的随身伙伴佩剑知道了,更表达出作者对老将这位昔日英雄的同情以及对对朝廷不公的愤懑。前三联可视为挥手送别后作者所思,尾联“茫茫汉江上,日暮复何之”回到眼前茫茫江汉之上飘荡实景收束。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复何之”的忧问。这末尾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总领“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结尾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不禁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
# 章法明练,句律雄浑,中唐佳品。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三、四老气深衷。
明陆时雍《唐诗镜》卷二十九
# 清壮激昂,而意自浑浑。
清乔亿《大历诗略》
上一篇:唐·吴融《子规》
下一篇:唐·韩愈《祭鳄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