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ài
xià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2
yìn
qiū
shuǐ
shuǐ
hán
fēng
dāo
píng
shā
wèi
àn
àn
jiàn
lín
táo
cháng
chéng
zhàn
xián
yán
gāo
huáng
chén
jīn
bái
luàn
péng
hāo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逐句剖析

"饮马渡秋水":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 饮马:给马喝水。

"水寒风似刀":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平沙日未没":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黯见临洮":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黯黯:同“暗暗”。昏暗模糊的样子。

"昔日长城战":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 长:一作“龙”。,昔:一作“当”。

"咸言意气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 咸:都。

"黄尘足今古":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 足:一作“漏”,一作“是”。

"白骨乱蓬蒿":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塞下曲》是组诗《塞下曲四首》中的第二首。这首诗独辟蹊径,并未正面刻画战争场景,而是凭借对塞外独特景致与往昔战争遗迹的勾勒,展现出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以及战争的冷酷无情,含蓄地流露出诗人对穷兵黩武行径的批判态度。诗的开篇四句,从士兵饮马渡河时的所见所感切入,生动呈现出塞外那片广袤、荒芜且苦寒的景象。而后四句,诗人巧妙地避开直接议论,却以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将战争的惨烈本质深刻揭露。整首诗用词凝练、警策,构思新颖精巧,读来令人陷入沉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战士在寒秋中饮马渡水,塞外寒风似刀,平沙落日下隐约可见临洮的景象。回顾昔日长城之战,人们都说当时战士意气高昂。然而从古至今,这里黄尘弥漫,白骨散落在蓬蒿间。全诗通过对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残酷,情感苍凉而深沉。

2. 分段赏析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此句开篇点题,描绘了边塞将士的生活场景。“饮马渡秋水”,一个“饮马”动作,点明了将士们在边塞的活动,“渡秋水”则交代了时间和事件,秋天渡河,给人一种清冷之感。“水寒风似刀”,“水寒”直接写出了水的寒冷,“风似刀”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寒风比作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寒风的凛冽和刺骨,让人感受到边塞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这两句描绘了边塞独特的风光。“平沙日未没”,“平沙”展现了沙漠的广阔和平坦,“日未没”点明了时间,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给人一种苍茫、悠远的感觉。“黯黯见临洮”,“黯黯”描绘出一种朦胧、模糊的状态,“见临洮”则表明在隐隐约约中看到了临洮城,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边塞地区的辽阔和偏远。​​“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此句回忆昔日的长城之战。“昔日长城战”,点明了时间和事件,“长城战”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咸言意气高”,“咸言”表示人们都说,“意气高”描绘出战士们在战争中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状态,与下文如今战争的残酷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争的破坏性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黄尘足今古”,“黄尘”象征着战争和苦难,“足今古”表示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强调了战争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白骨乱蓬蒿”,“白骨”是战争留下的惨痛痕迹,“乱蓬蒿”描绘出白骨散落在蓬草蒿丛之中的凄惨景象,给人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聚焦于展现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以及战争的冷酷残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对穷兵黩武行为的否定与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下一篇:唐·孟郊《寒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