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深不测":清溪之水深不可测,
# 测:一作“极”。
"隐处唯孤云":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 唯:只有。一作“惟”。,隐处:隐居的地方。
"松际露微月":松林梢头透出微微月光,
"清光犹为君":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专为您送来的。
# 犹:还,仍然。
"茅亭宿花影":茅亭夜静花影好像已恬然入梦,
#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药院滋苔纹":种有药草的院子到处都是斑斑苔痕。
# 滋:生长着。,药院:种芍药的庭院。
"余亦谢时去":我也想要像他这般辞去世俗之累,
# 谢时:辞去世俗之累。,余:我。
"西山鸾鹤群":与西山的鸾鹤为群去了。
# 群:与……为伍。,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隐逸诗。描绘了王昌龄隐居之地的清幽环境,如清溪深不见底,唯有孤云相伴,松间露出微月,月光似乎专为隐居者洒下清辉。茅亭中花影如宿,药院里苔纹滋生。诗人借此营造出静谧的氛围,表达自己对这种隐居生活的喜爱,进而抒发自己也想告别世俗、与西山鸾鹤为伴的归隐愿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巧用陶弘景“岭上多白云”典故,典故原意:齐梁隐士陶弘景在答齐高帝问时,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表明山中生活的悠然自在,借“白云”象征隐者清高自足、不慕世俗的品格,“白云”也因此成为隐居生活的标志性意象。诗人化用该典,将“白云”改为“孤云”,用以描绘王昌龄的隐居之处。“孤”字既点明居所的清幽孤寂,又暗喻王昌龄虽生活清贫,却如孤云般超然物外,更显其品格的孤高与坚守,借典故深化对友人高洁志趣的赞美与推崇。比喻:“隐处唯孤云”,用“孤云”比喻王昌龄的隐逸形象。“云”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超脱世俗的品格(如陶弘景“岭上多白云”),诗人以“孤云”突出其隐居时的孤独清寂,暗喻其不随流俗的清高志趣,恰似孤云独立天际,远离尘嚣。象征:“隐处唯孤云”,诗句以“孤云”指代王昌龄的隐居之处,化用齐梁隐士陶弘景“岭上多白云”的意象(白云为隐者标志),但以“孤”字突出云的孤寂,暗喻王昌龄虽处隐居却品性孤高,亦暗示其当前可能已偏离隐居状态的遗憾,借景物象征隐士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境界。化用:“西山鸾鹤群”,巧妙化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典故,江淹原句为“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典故原意是庐山有鸾鸟仙鹤栖息,往来者皆为仙灵,借此形容隐居地的超凡脱俗与仙境氛围。诗人化用该典,以“鸾鹤群”指代与仙灵、仙鹤为伴侣的隐居生活,既表达自己欲归隐西山、远离尘俗的志向,又以“亦”字暗扣王昌龄曾有的隐居状态,委婉劝诫其坚守初心,呼应“宿王昌龄隐居”的题旨。
3. 分段赏析
首联描绘王昌龄隐居之地。“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其中“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形容水的深度,而是描绘清溪水蜿蜒流入石门山深处,不见尽头的景象。王昌龄的隐居处便位于这清溪尽头的石门山上,远远望去,唯见一片白云缭绕。齐梁隐士陶弘景曾对齐高帝言:“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此,山中白云便成了隐者居处的标志,象征着清高的风度。但陶弘景身为著名阔隐士,山中白云众多;而王昌龄隐居清贫,仅见孤云,反而更凸显其超然清高。清人徐增评点“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此解别具情趣。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诗人夜宿于此,抬头望见松树梢头,一弯明月缓缓升起,清辉洒入室内。这里的“君”指王昌龄,意为尽管王昌龄已离开此地,明月却依旧多情,特意来陪伴他的客人。王昌龄的隐居之所清贫雅致,仅有一座孤亭。颈联“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写诗人夜宿茅亭,窗外花影斑驳摇曳;漫步药院,可见栽种的药草生长繁茂,只是因少有人至,路边青苔肆意蔓延。这些看似只是对隐逸生活情趣的描写,实则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王昌龄未能坚守隐居生活的惋惜之情。尾联直抒诗人归志。“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鸾鹤群”化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中“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之语,表明诗人决心与鸾鹤仙灵为伴,隐逸终身。此句中“亦”字极为精妙,当时王昌龄已踏上仕途,不再隐居。诗人巧用“亦”字虚晃一笔,假意说自己要效仿王昌龄隐居,实则委婉劝诫对方坚守初心,回归隐逸生活。这也正是《宿王昌龄隐居》的题中之意——名为夜宿旧居,实则意在劝友归隐。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与《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脉相承,正如评价所言“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擅长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虽形象明朗、意向显豁,却又诗旨含蓄,引人联想。就《宿王昌龄隐居》而言,诗人以王昌龄从前的隐居旧地为切入点,通过“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等诗句,深情赞叹隐者清高品格与隐逸生活的高雅情趣,同时以“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的静谧之景,暗寄对王昌龄归返隐居生活的讽劝与期望。全诗“唯论意表”的特质尤为突出:通篇未直言劝返,却以“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的自身归志映射对友人的期许,赞隐者之高洁与劝仕者之归来之意皆在言外。诗人对王昌龄隐居处的景物描写始终未用拟人化手法,却让“深不测”的清溪、“唯孤云”的隐处、“宿花影”的茅亭、“滋苔纹”的药院等无情景物,皆成为情感载体——清溪之幽远暗喻品格之高洁,孤云之淡泊象征心性之超脱,花影苔纹之静谧传递隐逸之适意。这种“写情动人、传神悦人”的笔法,使其艺术风格与王维、孟浩然一派的冲淡清远颇为相近,于平实描叙中见深挚情致,于自然意象中藏深厚寄寓。
# 钟云:幽严(“隐处”句下)。谭云:是昌龄一幅小像。钟云:“为”字说林月灵妙(“松际”一联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周敬曰:征君诗神气清朗,如此篇与《题破山寺》意趣俱到,可谓吃着丹头。地水火风皆可助我变化者,是天然学问人,刘辰翁曰:清远沉冥,不类色相,景同意别。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唐云:字字超凡。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王之清才,死后松月犹若绻恋,生时不见用,此所以感而欲隐也。读此方知李颀“物在人亡”一首俗浅。
清屈复《唐诗成法》
# 清澈之笔,中有灵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上一篇:唐·韦应物《简卢陟》
下一篇:唐·王昌龄《塞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