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洗水色尽":寒霜洗净溪水颜色,
# 霜:一作露,一作路。
"寒溪见纤鳞":寒溪中可见细小的鱼鳞。
# 纤鳞:鱼。
"幸临虚空镜":有幸面对如虚空般澄澈的镜子(溪水),
"照此残悴身":映照出我这残损憔悴的身躯。
"潜滑不自隐":潜藏游动的鱼儿无法自隐,
"露底莹更新":溪底清晰显露,莹润一新。
"豁如君子怀":这溪水如同君子的胸怀般豁达,
"曾是危陷人":可它也曾让陷入困境的人饱受艰难。
"始明浅俗心":开始明白浅薄世俗之心,
"夜结朝已津":夜晚的思索到清晨已有新的感悟。
"净漱一掬碧":捧起一掬清澈的溪水漱口,
"远消千虑尘":能远远地消除万千忧虑的尘埃。
"始知泥步泉":这才知道那泥泞的泉水,
"莫与山源邻":莫要与山源之水为邻。
"洛阳岸边道":洛阳岸边的道路旁,
"孟氏庄前溪":孟氏庄前有条溪流。
"舟行素冰折":船行时白色的冰层断裂,
# 素冰:一作芰荷。
"声作青瑶嘶":发出如青瑶碎裂般的嘶鸣声。
"绿水结绿玉":碧绿的水结成绿玉般的冰,
"白波生白珪":白色的波浪生出白珪似的冰块。
"明明宝镜中":在这明亮如宝镜的冰面中,
"物物天照齐":万物都被天光平等映照。
"仄步下危曲":艰难地沿着危险曲折的小路下行,
"攀枯闻孀啼":攀着枯树听到寡妇的啼哭。
"霜芬稍消歇":霜花的芬芳渐渐消散,
# 霜芬稍消歇:一作宿雰萧索歇。
"凝景微茫齐":凝聚的景色朦胧一片。
"痴坐直视听":呆呆地坐着直直地视听,
"戆行失踪蹊":鲁莽前行迷失了路径。
"岸童劚棘劳":岸边的孩童辛苦地挖掘荆棘,
# 童:一作重。
"语言多悲凄":话语中多是悲伤凄苦。
"晓饮一杯酒":清晨饮下一杯酒,
"踏雪过清溪":踏雪走过清澈的溪流。
"波澜冻为刀":波澜冻结成刀,
"剸割凫与鹥":切割着野鸭与鸥鸟。
"宿羽皆剪弃":栖息的鸟儿羽毛都被摧残,
# 剪:一作翦。
"血声沉沙泥":它们的血声沉入沙泥。
"独立欲何语":独自站立想要说些什么,
"默念心酸嘶":心中默念却满心酸苦嘶鸣。
"冻血莫作春":冻结的血莫要化作春天,
"作春生不齐":化作春天也生长不齐。
"冻血莫作花":冻结的血莫要化作花朵,
"作花发孀啼":化作花朵会引发寡妇的啼哭。
"幽幽棘针村":那幽深的棘针村,
"冻死难耕犁":人们被冻死,土地难以耕种。
"篙工磓玉星":撑船的篙工敲击水面溅起如玉石般的水花,
"一路随迸萤":一路水花飞溅如同迸射的萤火虫。
"朔冻哀彻底":北方的严寒冻彻心底,
"獠馋咏潜鯹":野兽馋念着潜藏的鱼儿。
"冰齿相磨啮":冰与冰相互摩擦,
"风音酸铎铃":风声如酸苦的铎铃之声。
"清悲不可逃":这清寒的悲伤无法逃避,
"洗出纤悉听":细细听来一切都清晰可闻。
"碧潋卷已尽":碧绿的涟漪已经消失,
"彩缕飞飘零":彩色的光影四处飘零。
"下蹑滑不定":脚下踩地滑而不稳,
"上栖折难停":向上攀爬树枝易断难停。
"哮嘐呷喢冤":鱼儿发出冤屈的声音,
# 呷:一作呻。
"仰诉何时宁":仰头诉说着何时才能安宁。
"一曲一直水":溪水一曲一折,
"白龙何鳞鳞":如白龙般鳞片闪闪。
"冻飙杂碎号":寒风呼啸夹杂着破碎的声响,
"齑音坑谷辛":山谷中回荡着凄厉的声音。
"柧笺吃无力":溪岸的石头仿佛无力支撑,
# 笺:旧注:古文笺字。一作椾。,柧:音觚,觚棱,木也。
"飞走更相仁":飞鸟走兽相互怜悯。
"猛弓一折弦":强劲的弓一旦折断弦,
"余喘争来宾":剩余的气息也争相涌入。
"大严此之立":如此严寒确立,
"小杀不复陈":轻微的杀伐之事已不值一提。
"皎皎何皎皎":多么皎洁啊,
"氤氲复氤氲":云雾弥漫又弥漫。
"瑞晴刷日月":晴朗的日光洗刷日月,
"高碧开星辰":高远的碧空星辰显现。
"独立两脚雪":独自站在雪地里,
"孤吟千虑新":孤寂吟诗思绪万千。
"天欃徒昭昭":天欃星白白闪耀,
"箕舌虚龂龂":箕宿星徒有口舌。
"尧圣不听汝":尧帝圣明不听信你,
"孔微亦有臣":孔子圣明也有臣子辅佐。
"谏书竟成章":谏书最终成章,
"古义终难陈":古义却终究难以陈述。
"因冻死得食":因为冻死的动物得以觅食,
"杀风仍不休":肃杀之风却仍不停息。
"以兵为仁义":把武力当作仁义,
"仁义生刀头":仁义却生于刀头之上。
"刀头仁义腥":刀头上的仁义带着血腥,
"君子不可求":君子难以企求。
"波澜抽剑冰":波澜中抽出如剑的冰块,
"相劈如仇雠":相互劈砍如同仇敌。
"尖雪入鱼心":尖锐的雪刺入鱼心,
"鱼心明愀愀":鱼心分明满是忧愁。
"怳如罔两说":恍惚间好像听到鬼怪诉说,
"似诉割切由":似乎在倾诉被切割的缘由。
"谁使异方气":是谁让异域的风气,
"入此中土流":流入这中原大地。
"剪尽一月春":将一月的春意剪尽,
# 剪:一作翦。
"闭为百谷幽":封闭成百谷幽暗的景象。
"仰怀新霁光":仰头怀念新晴的阳光,
"下照疑忧愁":向下映照却满是忧愁。
"溪老哭甚寒":溪边老人哭得十分寒冷,
"涕泗冰珊珊":涕泪结成冰珊珊作响。
"飞死走死形":飞鸟走兽冻死的形状各异,
"雪裂纷心肝":大雪纷飞令人心肝俱裂。
"剑刃冻不割":剑刃因寒冷冻得无法切割,
"弓弦强难弹":弓弦绷紧难以拉开。
"常闻君子武":常听说君子崇尚武德,
"不食天杀残":不食因天灾而死的动物。
"劚玉掩骼胔":挖掘宝玉掩埋枯骨,
"吊琼哀阑干":对着美玉哀伤叹息。
"溪风摆余冻":溪风吹散残留的冰冻,
"溪景衔明春":溪景迎来明媚的春天。
"玉消花滴滴":冰雪消融如花朵滴滴落下,
"虬解光鳞鳞":冰裂如蛟龙褪去鳞片闪闪发光。
"悬步下清曲":小心地沿着清幽曲折的小路下行,
"消期濯芳津":期待着在这芬芳的水边洗涤身心。
"千里冰裂处":千里冰封开裂之处,
"一勺暖亦仁":一勺温暖的水也是仁德。
"凝精互相洗":凝聚的精气相互涤荡,
"漪涟竞将新":涟漪相互映衬焕发出新的生机。
"忽如剑疮尽":忽然间如同剑伤痊愈,
"初起百战身":如同久经百战的身躯重新振作。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1. 分段赏析
其一:“霜洗水色尽,寒溪见纤鳞”,以“霜洗”写出秋霜使溪水更加清澈,水色纯净无杂,连细小的鱼儿都能清晰可见。这里用环境的清冷洁净,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展现出寒溪的澄澈之美。“幸临虚空镜,照此残悴身”,将寒溪比作“虚空镜”,形象地写出溪水的清澈透明如同镜子一般。诗人庆幸能来到这面“镜子”前,照见自己憔悴的身影,由景及人,开始引入对自我的观照。“潜滑不自隐,露底莹更新”,描写溪水中滑溜的生物无法隐藏,水底的晶莹之物因溪水清澈而更显新鲜。进一步突出寒溪的澄澈,也暗示着在这样的纯净面前,一切都无法掩饰,暗含对真诚无饰的推崇。“豁如君子怀,曾是危陷人”,由溪水的开阔澄澈联想到君子的胸怀,君子之心坦荡开阔;而自己曾是处于困顿危局中的人,这里通过对比,流露出对君子品格的仰慕和对自身过往境遇的感慨。“始明浅俗心,夜结朝已津”,写经过寒溪的映照,才明白世俗之心的浅薄,那些夜晚郁结的愁绪,到早晨看到这清澈的溪水便如冰雪消融。体现出寒溪的纯净对诗人心境的净化作用。“净漱一掬碧,远消千虑尘”,以手捧起碧绿的溪水漱口,仿佛能远远洗去心中万千的尘虑。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溪水净化心灵的力量,进一步深化了对纯净的向往。“始知泥步泉,莫与山源邻”,最后领悟到那些在泥泞中流淌的泉水,是无法与这源自深山的清澈溪流相比邻的。以对比作结,强调了纯净本源的可贵,暗含对坚守高洁品格的肯定。其二:“洛阳岸边道,孟氏庄前溪”两句,点明了寒溪所在的具体地点,平实的叙述如同展开一幅画卷的开端,让读者对溪的位置有了清晰的感知。“舟行素冰折,声作青瑶嘶”中,“素冰”写出冰的洁白,船行时冰面断裂,声音像青色美玉碎裂般嘶鸣,用比喻的手法将听觉与视觉相连,生动地描绘出冰裂的情景与声响,充满画面感。“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继续以比喻写溪中景象,绿水凝结如绿色的玉,白波泛起似白色的圭玉,既写出了水结冰后的色彩与形态之美,又暗含了对自然造物精巧的赞叹。“明明宝镜中,物物天照齐”把结冰的溪面比作明亮的宝镜,万物在其中都能清晰映照,进一步烘托出寒溪冰面的洁净与平整,延续了对溪景的赞美。“仄步下危曲,攀枯闻孀啼”笔锋一转,由景及人。诗人沿着曲折危险的路径行走,攀着枯木时听到寡妇的哭泣声,悲伤的哭声为静谧的溪景增添了一丝凄凉,开始引入人间的悲苦。“霜芬稍消歇,凝景微茫齐”写寒霜的气息渐渐消退,凝聚的景象变得模糊一片,描绘出天色变化中溪景的朦胧之态,也为下文的情感铺垫氛围。“痴坐直视听,戆行失踪蹊”刻画诗人的状态,呆呆地坐着专注地看与听,行走莽撞以致迷失了路径,从侧面反映出他被眼前的景象与声响所触动,内心思绪纷乱。“岸童斸棘劳,语言多悲悽”描写岸边孩童辛苦地砍伐荆棘,言语中满是悲苦,直接展现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将悲情推向更具体的层面,全诗也由此在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融入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其三:开篇“晓饮一杯酒,踏雪过清溪”,以简洁的叙事勾勒出清晨踏雪过溪的场景,“一杯酒”似为御寒,却难掩前行的孤寂,为全诗奠定清冷基调。“波澜冻为刀,剸割凫与鹥”,将冰封的波澜比作刀,生动写出严寒的残酷,水冻成刀,竟能割裂水鸟,画面极具冲击力,凸显自然的凛冽无情。“宿羽皆剪弃,血声沉沙泥”,承接上文,水鸟的羽毛被冻裂抛弃,血迹沉入沙泥,用“血声沉”的细节,强化了寒冬的血腥与死寂,让人心生寒意。“独立欲何语,默念心酸嘶”,诗人独自伫立,想说些什么却又无言,唯有内心酸楚嘶鸣,将外在景象引发的情感转向自身,把自然的残酷与内心的悲戚相连,情绪愈发沉郁。“冻血莫作春,作春生不齐”“冻血莫作花,作花发孀啼”,两句以奇特的联想,将冻血与春、花联系,又否定这种关联,因为在诗人看来,这般由冻血催生的生机只会带来不均与孀妇的悲啼,暗含对苦难延续的忧虑,情感沉重而复杂。结尾“幽幽棘针村,冻死难耕犁”,将视角转向村落,幽深的棘针村因严寒冻死生灵,连耕种都无法进行,由自然景象延伸到民生疾苦,让全诗的悲戚不仅关乎个人感受,更添一层对底层百姓的悲悯,使诗歌的情感深度与广度得以拓展。全诗语言质朴却充满力量,借冬日寒溪的残酷景象,层层递进地抒发内心的悲酸与对现实的忧虑,风格沉郁,感染力强。其四:“篙工磓玉星,一路随迸萤”两句,以“玉星”喻水中冰块,“迸萤”状冰屑飞溅,既写出篙工破冰行船的场景,又通过比喻营造出清冷细碎的视觉效果,暗含行船的艰难。“朔冻哀彻底,獠馋咏潜鯹”中,“朔冻”点明北方严寒的环境,“哀彻底”以夸张手法写寒冷带来的深切悲凉;“獠馋”“潜鯹”则从人的感受落笔,写水中鱼腥气引发的原始欲望,与严寒的悲凉形成对照,更显环境的艰苦。“冰齿相磨啮,风音酸铎铃”运用拟人手法,“冰齿相磨啮”将冰块碰撞比作牙齿啃咬,“风音酸铎铃”把风声比作酸涩的铃铛声,从听觉角度强化了寒溪的萧瑟,“酸”字更暗含人的主观感受,传递出凄苦之情。“清悲不可逃,洗出纤悉听”两句,由景入情,“清悲”概括了寒溪带来的凄清悲苦,“不可逃”“纤悉听”则写出这种悲感的强烈与真切,仿佛能穿透一切,让人无法回避,将氛围推向深沉。“碧潋卷已尽,彩缕飞飘零”中,“碧潋”指碧绿的水波,“卷已尽”暗示水流枯竭、冰封严重;“彩缕”或指船上的绳索等物,“飞飘零”写出其在寒风中无依无靠的状态,进一步渲染环境的恶劣与行船的危机。“下蹑滑不定,上栖折难停”描写人的行动,“下蹑”写在冰上行走的湿滑难定,“上栖”写想停靠却因冰脆易折而无法停留,通过动作细节展现出行路的艰难与不安。“哮嘐呷喢冤,仰诉何时宁”以“哮嘐呷喢”等拟声词,模拟出悲号、呼喊的声音,将压抑的冤苦之情直接宣泄出来,“仰诉何时宁”则以反问收束,既表达了对苦难的控诉,又流露出对安宁的渴望,将全诗的悲苦情绪推向顶点,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其五:“一曲一直水,白龙何鳞鳞”,将曲折与笔直的溪水比作鳞甲鲜明的白龙,以比喻写出水势的灵动与壮阔,赋予寒溪动态之美。“冻飙杂碎号,齑音坑谷辛”,写寒风夹杂着细碎的号叫声,在坑谷中传出凄苦之声,以听觉描写渲染寒冷严酷的氛围。“柧笺吃无力,飞走更相仁”,写生物在严寒中无力活动,飞禽走兽却更显相依之情,借生物状态反衬环境的恶劣。“猛弓一折弦,馀喘争来宾”,以弓弦折断后生物挣扎求生的景象,暗喻困境中微弱的生机。“大严此之立,小杀不复陈”,点出严寒的绝对威力,小的伤害已不值一提,凸显环境的严酷。“皎皎何皎皎,氤氲复氤氲”,写光影明亮又朦胧,景色变幻间透着清冷。“瑞晴刷日月,高碧开星辰”,以晴朗洗刷日月、高空显露星辰,展现寒溪之上开阔的天宇,色调由暗转明。“独立两脚雪,孤吟千虑新”,诗人站在雪中独自吟咏,万千思绪翻新,由景及人,转入自我情怀。“天欃徒昭昭,箕舌虚龂龂”,借星辰徒然明亮、箕星空自喧嚷,暗指谗言无用。“尧圣不听汝,孔微亦有臣”,用尧帝不听谗言、孔子虽微却有贤臣的典故,表达对正直的坚守。“谏书竟成章,古义终难陈”,写谏书虽成却难以陈明古义,流露怀才不遇的悲愤,全诗情景交织,情感沉郁。其六:“因冻死得食,杀风仍不休”开篇直击残酷现实,以生物因严寒冻死而被取食,寒风却仍不停息的景象,隐喻弱肉强食的冷酷,奠定全诗悲愤基调。“以兵为仁义,仁义生刀头”直指虚伪本质,揭露借“仁义”之名行征伐之实的现象,“刀头仁义腥”更是直白点出这种伪善的血腥,表达对扭曲道德的唾弃。“波澜抽剑冰,相劈如仇雠”将结冰的波澜比作利剑,相互劈砍如同仇敌,以自然景象的激烈冲突,暗喻社会中的争斗与对立,强化批判力度。“尖雪入鱼心,鱼心明愀愀”以拟人手法写尖利的雪花刺入鱼心,鱼的内心满是忧惧,既写尽严寒的酷烈,又借鱼的感受传递被压迫者的痛苦与清醒。“恍如罔两说,似诉割切由”由鱼心联想到精怪诉说,仿佛万物都在倾诉被摧残的缘由,将自然之物的痛苦人格化,深化悲怆氛围。“谁使异方气,入此中土流”发出疑问,追问是谁让这种异方的酷寒之气侵入中原,暗含对外部势力或不良风气的不满与追责。“剪尽一月春,闭为百谷幽”写严寒扼杀春日生机,使百谷陷入幽暗,以自然生机被压制,象征希望与活力的消逝,情感更显沉重。“仰怀新霁光,下照疑忧愁”结尾稍转,抬头期盼雨后新晴的光亮,可这光映照下来却似带着忧愁,在绝望中尚存一丝对光明的希冀,情感复杂而深沉,余味悠长。其七:开篇“溪老哭甚寒,涕泗冰珊珊”,以溪边老人因极度寒冷而痛哭的场景切入,“涕泗冰珊珊”用夸张的细节,写出泪水冻结成冰的景象,既突出了严寒的酷烈,又赋予画面一种晶莹而悲怆的质感,将老人的悲苦具象化。“飞死走死形,雪裂纷心肝”,承接上文,写飞鸟走兽皆因严寒死去,“雪裂”一词极具张力,仿佛雪花飘落时都带着撕裂人心的力量,将自然的残酷与观者内心的剧痛相连,字里行间满是悲悯。“剑刃冻不割,弓弦彊难弹”,转向器物在严寒中的状态,锋利的剑刃因冻结而失去切割之力,强劲的弓弦也难以拉开,从侧面烘托出天气的极端寒冷,连坚韧的器物都失去了功用,进一步渲染了寒冬的肃杀。“常闻君子武,不食天杀残”,引入对君子之德的思考,古人认为君子即便勇武,也不会食用自然天折的生灵,这既是对传统道德的呼应,也暗含对当下苦难中生存困境的反思。结尾“斸玉掩骼胔,吊琼哀阑干”,以具体行动收束全诗,“斸玉”“吊琼”将掩埋尸骨、凭吊逝者的行为与冰雪的意象结合,既呼应了开篇的严寒环境,又以“哀阑干”的情态,将内心的悲恸推向极致。全诗语言冷峻,通过人物、动物、器物的状态层层递进,在描绘寒冬酷烈的同时,融入对生命的悲悯与对道德的坚守,情感沉郁而深沉。其八:“溪风摆余冻,溪景衔明春”两句,以“余冻”写残冰未消,“明春”点出初春将至,“摆”“衔”两个动词赋予溪风、溪景以动态,既展现了冬春交替的景象,又暗含时节流转的生机,为全诗奠定由寒转暖的基调。“玉消花滴滴,虬解光鳞鳞”中,“玉消”喻冰雪消融,“花滴滴”状融水坠落如花瓣,细腻柔美;“虬解”以龙蛇蜕皮喻冰面开裂,“光鳞鳞”写水面波光如鳞,刚劲灵动。两句用比喻分别描绘冰雪消融的两种形态,视听结合,尽显初春溪景的鲜活。“悬步下清曲,消期濯芳津”刻画人的活动,“悬步”写在冰上行走的轻盈,“清曲”既指脚步声又暗合心境的明快;“消期”点出冰雪消融的时节,“濯芳津”则写在春水边洗涤的惬意,将自然景象与人事活动相融,传递出对春光的欣喜。“千里冰裂处,一勺暖亦仁”以“千里冰裂”的广阔背景反衬“一勺暖”的细微,“仁”字将暖意人格化,既写出初春暖意的珍贵,又暗含诗人对微小善意的敏感与珍视,于朴素中见深情。“凝精互相洗,漪涟竞将新”运用拟人手法,“凝精”指冰融后的清冽水汽,“互相洗”写水汽交融的洁净;“漪涟竞将新”则写水波争相展现新貌,从微观角度描绘春意渐浓的生机,语言生动活泼。“忽如剑疮尽,初起百战身”以战伤痊愈喻寒冬带来的伤痛消散,“忽如”二字强化了由寒转暖的突然与畅快,“百战身”既呼应前文的冰雪严寒,又凸显初春到来时如获新生的强烈感受,将自然景象与人生体验相勾连,升华了对春光的赞美。
上一篇:唐·王昌龄《塞下曲》